第三卷 将军百战碎铁衣 第九十章 伊人远去(第4/4页)

不过听言庆一说,心中顿时大定。他连忙问道:“不知贤弟,推荐何人?”

“阳夏谢映登。”

“谢科?”

李言庆笑道:“正是此人。大兄休看他年纪不大,可行军打仗,却是一把好手。一身武艺极为高强,更有一手出神入化的箭术。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谢科家学渊源,其祖上就是安石公。大兄当知,安石公在江南是享有何等名望?有他从旁协助,可令大兄事半功倍。”

安石公,就是那位东晋名相,谢安。

房玄龄目光灼灼,立刻抚掌轻笑,“谢科正是合适之人。”

“郑氏还有一人,与宏毅是同房子弟,名为郑漓洛。原本是南来郑氏子弟,对南方形式,极为熟悉。

如今,郑家遭逢大乱,正需有人提携。大兄可往荥阳,寻郑公仁基说项,想来他一定欣然接受。”

房玄龄愕然,“小弟,你与郑家……”

“我与郑家势若水火,然则昔日安远堂,却与我有养育之恩。恩是恩,怨归怨。我是为大兄举荐人才,自不能以个人喜好为主。另外,我府中还有一人,名为韩仲。此人很聪明,是个有眼色的家伙。大兄到了异地他乡,总要有个心腹之人,鞍前马后。此人倒可以一用。”

房玄龄不禁一声长叹,起身拱手,“贤弟胸襟,非我可及。”

他原本只是想和言庆道别,不想却从言庆口中,讨要来三个帮手。谢科也许不及徐世绩,然则其武艺兵法,亦属于上等。房玄龄已经见识过来,加之谢科的出身,的确是比徐世绩合适。

又和言庆谈论一阵,房玄龄这才告辞离去,急急赶往荥阳。

李言庆则目送房玄龄离去后,挠挠头,苦笑着往霍山茅庐行去。谢科如今正无事可做,若能为房玄龄帮手,想必谢家也会欣然从命。不过,不晓得房玄龄此次南下,又会做出怎样的成绩?

想到这里,他不仅轻轻摇头。

霍山茅庐外,正停着一队车仗。

二十多名家将打扮的青年,站在茅庐外,警惕守护。

毛小念也站在门口,远远看见言庆,她连忙跑下门廊,“公子,来了一位客人,正在家中等候。”

“什么客人?”

言庆诧异问道。

毛小念摇了摇头,轻声道:“不认识……不过听口音,好像是关中过来。还带来了几匹马。”

她说话颠三倒四,让言庆越发糊涂。

干脆径自走上门廊,迈步进入茅庐。

却见茅庐中,有三个人。

年纪分别在五十、四十、三十左右。那年长者,坐在下首,年少者,则坐在他的身后。言庆觉得这老者,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在何处见过。而那中年人,则负手背对着言庆,正欣赏茅庐正堂墙壁上,挂着的那张字幅: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在下李言庆,敢问……”

言庆心中疑惑,拱手道。可他刚一开口,那中年人已转过身来。

刹那间到了嘴边的话,一下子又咽了回去。李言庆呆呆的看着那人,许久后,颤声道了一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