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众所瞩目杜十九(第2/3页)

也就是说,宇文融的风光顶多不过这五年而已,可是,照宇文融如今的上升势头,谁能等五年?等其真正入了政事堂,再想要对付他,那就晚了!

关中河洛重地,不能出乱子,至于其他的地方则有的太过遥远,有的是军事重镇,只有在富庶安宁著称的蜀中,把这一重矛盾和黑幕揭出来,方才能够一锤定音,可谁能想到杜士仪第一次出为外官,竟然手法颇为老到!

想着想着,范承明就扬声叫道:“来人!”

应声而来的从者深深躬身道:“使君有何吩咐?”

“明日一早,去罗家和吴家知会一声。”踌躇片刻,范承明又接着说道,“明日正旦,成都令来拜会时,我会邀他同登散花楼。”

杜士仪和宇文融就算有些私交,利害当前,想必也会有所取舍,他不妨借此试探试探他的真实心意!

而长安城中永兴坊的宇文融宅,在这除夕之夜恰是一片热闹。短短数年,宇文融从富平县主簿升监察御史,其后从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兵部员外郎而御史中丞,一路扶摇直上,此等升官速度古今罕见。因而,除夕家宴时,除却自家子侄兄弟之外,他的表弟韦孚韦济及其家眷亦在受邀之列。觥筹交错之后,他便将族弟宇文琬和韦济请到了自己的书斋。

“过了正月,封禅之事就要开始了。届时我会充任封禅副使,多半那时候,户部侍郎的任命也该下来了。”

韦济是宇文融之母韦氏之弟韦嗣立的幼子,尽管韦嗣立在一度官居中书令之后,贬斥地方郁郁而终,可韦氏一族杰出子弟频出,他亦是因文辞雅丽而享誉两京,开元初年出为县令时,在李隆基当场考较二百余县令安人策时,他脱颖而出位列第一,在外官声亦是极佳。如今官居库部员外郎的他,赫然是郎官之中极得人望者。而宇文琬四十出头,却始终不曾仕进,一直以来都和宇文融走得极近。此刻听到宇文融这话,两人同时眼睛一亮。

“怪不得人人都称表兄宇文户部,看来这称呼不久之后就要名副其实了!”

“恭喜族兄终于得以掌财计!”

尽管户部尚书才是真正的户部之主,但宇文融此前在和户部侍郎杨瑒一番斗智斗勇,不但将这位旨意自己括田括户大政方针的户部侍郎给赶出京城任华州刺史,而且也成功地让户部其他人为之息声。

听到这宇文户部的称呼,宇文融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方才正色道:“我年近三十方才入仕,蹉跎多年方才至如今的地步,较之那些只会空谈的词臣胜过何止一筹,却被他们压制多年。若非圣人识人之明,哪有我的今天!济表弟,如今恒表弟官居砀山令,就在山东。圣人封禅泰山,山东各州县首当其冲,只要这一次他能够展现大才,何愁不能擢升!”

韦恒就是韦济的二兄,兄弟俩年岁相差不大,关系也比和长兄韦孚更加亲近。宇文融既是把话说到了这么明白的地步,韦济自是心领神会连声答应。而这时候,宇文琬方才斟酌着语句说道:“对了,蜀中如今多了个范承明,族兄对此可有预备?”

“张说之心路人皆知,我又怎会不知情?”宇文融自信满满地捋了捋胡须,面上露出了几许嘲弄之色。

“范承明新官上任便急不可耐想去抓杜十九郎的短处,结果却成全人家大大出彩,这脸面也不知道丢到哪儿去了!要说杜十九郎还真是好样的,这一桩案子办得痛快,事后又募捐以兴水利,既得客户之心,又不损居人之利,竟是两全之美。只好笑那个自以为出自名门的琅琊王氏子弟,辞官还想回京吏部集选?做梦!就凭他敢撂挑子,回去候个十几二十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