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荐君鸿词科(第3/5页)

“不止子美,我也觉得,别人觉得人才不够用,君礼麾下,却是人才太多了。”王之涣年纪最大,此刻便大大咧咧开了个玩笑。

而孟浩然则是云淡风轻地说道:“我曾经游历两京想要求取功名,可纵有名声却不得其门,如今已经看开了。如今这样闲云野鹤一般的日子很逍遥,君礼就不用替我操心了。”

尽管这三个人的态度仿佛出奇一致,杜士仪却不会真的以为,他们就没有辅弼君王的抱负。而且,他们都不比风华正茂的杜甫,他们已经三四十了。

“太白和少伯浩然皆一时名士,若是在科场和末学后进通常较艺,对那些无名之士来说,可是不公平得很。”杜士仪没说让他们去下科场考进士,三个人如果不能取中,只怕会自尊心更加受挫,而是换了一个更巧妙的说法。见三人立刻笑了,他便开口说道,“明年制科的科目,已经定了,是博学鸿词科、智谋将帅科以及牧宰科。智谋将帅科,是遴选出类拔萃的武将。牧宰科,是选拔能够治理一方的县令。而博学鸿词科,自然是你们都擅长的。”

说到这里,见三个人登时表情不一,他便叹道:“河陇之地多豪俊,然少有博学之辈,我身为陇右节度,有心举荐,可能够应募制举的人,却是放眼陇右十二州却难以找到一人。太白少伯和浩然这几个月游历河陇,所作诗赋人人传颂,如若我举荐你三人去应制举,别人也无话可说。制举不同常科,最终脱颖而出者即可立时拜官,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杜士仪之前回京官拜中书舍人的时候,也曾经在萧嵩等宰辅高官面前推荐过李白孟浩然和王之涣。然而,这三个人的性子实在是各具特点,自视又高,不像当初及第之后的王昌龄能够把握在干谒时的分寸,结果很简单,萧嵩等人在他们面前人固然表现得很客气,但接下来就没下文了。这还是因为杜士仪深得萧嵩赏识,萧嵩只不过是轻描淡写提了一句太过心高,否则必然落下埋怨。

至于贺知章贺老先生,固然不遗余力给李白三人扬名,可他自己在朝中最初就是除却编书和文学,其后虽然知贡举,但纵使再公允地取贤才,可也不得不考虑到方方面面,其他实事半点管不着的,实在使不上太大的力气。

李白也好,王之涣孟浩然也好,心气固然高,可都还不至于完全看不出别人的态度,故而一再碰壁之后方才暂且歇了仕进的念头,跟着杜士仪到河陇来赏玩。可此时此刻,杜士仪明确表示,会推荐他们去参加制举,一想到有可能当面见到君王,他们就不能不细加考虑了。

即便王之涣曾经当过小官,这么多年来只不过是一直在家里歇着,可制科不论出身,他这身份完全没问题,故而他竟是第一个爽快地应道:“好,我去!”

见另外两个人满脸诧异地看着自己,王之涣便光棍地一摊手道:“我在家里都快被老妻埋怨死了,这一走又是在外快活这么久,若是就这么两手空空回去,如何对得起她在家操劳?不管怎样,权当去试一试也好!明年知贡举的,不又是贺礼部?”

“贺礼部只管尚书省礼部试,制科却是得宰辅点头。”孟浩然忍不住纠正了王之涣一下,“萧相国为人寡学术,至于韩相国,则是不喜欢性子太张扬的,我们就是去了,希望恐怕也不大。”

“如今萧相国和韩相国已经罢相了。”杜士仪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样一个地震似的大消息,见三人全都傻了眼,他方才苦笑道,“萧相国和韩相国数次在御前相争,以至于最终萧相国辞相,韩相国罢相。现在刚刚拜相的,是本来丁母忧的原工部侍郎张子寿,以及京兆尹裴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