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河东之行,节度副使(第2/3页)

听到杜士仪如此教子,宋慎只觉又好气又好笑,心里却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自己的女儿能够让杜士仪的儿子一见倾心,不论怎么说,也是足以自豪的事。于是,他对女儿颔首微笑之后,这才对杜士仪道:“十九郎,你这次既然已经探望看过卢师,就不用在这里守到最后。世人都说忠孝不能两全,卢师也不会希望因为他而被人说你是因私废公。你留下幼麟,赶紧去太原府吧,这里有我们就行了。”

杜士仪本待陪着卢鸿度过最后这几日,可他也知道,漠北情势看似风平浪静,却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变化,更何况他此次兼领河东,还需接见河东文武。于是,他盯着那座宁极堂看了好一会儿,最终点点头道:“好,我明日一早就走。”

得知杜士仪还要在此留上最后一夜,草堂求学的学子们自然想方设法见上这位朔方河东二镇节度使一面。而且,卢鸿显然已近弥留,有心仕途的人无不希望借助这样的靠山。可一整个晚上,杜士仪都守在宁极堂中,等天未蒙蒙亮便已经启程动身,众学子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迟了。此后,当杜幼麟和宋锦溪定下婚事的消息传开之后,更是有人惊叹,有人羡慕,更有人暗自扼腕叹息。

如果知道杜士仪如此不在乎门第,早在杜幼麟一次次来嵩山草堂探望卢鸿期间,谁不是有希望让家中得一佳婿?

尽管临行之时,卢鸿依旧未曾苏醒,可杜士仪策马风驰电掣前行之际,心里却已经没有太多悲伤。正如卢鸿所说,此生了无遗憾,这位老人的一生也许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经天纬地之功,却用自己的方法熏陶了很多人。而卢望之和裴宁与他夤夜探讨之事,更让他心里一片滚烫。

人在世上,能有家人知己,全心全意地信赖自己,夫复何求?

河东节度使大多兼领太原尹,常驻太原。整个河东节度使府下辖的兵马五万五千人,马一万四千匹,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兵马,便是屯驻在太原城内的天兵军,总共有三万人。其余兵马,则分驻云州、代州、蔚州、朔州、岚州等,总共兵马两万余。杜士仪当年曾任云州长史,但距离如今再到云州,已经快二十年了。当年旧部多半分驻各地,当太原上下文武迎他入城的时候,他几乎没有看到过什么熟悉面孔。

开元八年他第一次来太原,还是奉旨观风北地,在此初识王翰,又被时任并州长史兼天兵军节度大使的张说赶鸭子上架,安抚同罗在大败于突厥之后,迁徙到蔚州横野军的一支。如今张说业已过世多年,王翰正在西域,为李佺举为北庭节度副使,名扬一方,太原文武深知这些往事,因此太原府少尹还特意带着杜士仪前去王翰家豪宅一游,天兵军上下军将亦是恭敬有礼,操练大阅无不尽心竭力。

知道这是王忠嗣节度河东多年,带出来的将卒兵马,杜士仪自然不会鸡蛋里挑骨头,在节堂最后一次召见时,他便言简意赅地说道:“今次到太原,所见军容齐整,厩中膘肥马壮,足可见先前王大帅治军齐整,而诸君用心。太原城中文武,并无可以黜陟之处,我会一一如实禀报陛下。”

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杜士仪和王忠嗣从前颇有私交,可杜士仪这最后一句话说出来,方才算是人人吃了定心丸。于是文武轰然应喏,无不神采飞扬,而节度判官高适少不得提出,陪侍杜士仪前往代州云州朔州等地,杜士仪一口答应了。

两人本就是老相识,公务尘埃落定之后,出了节堂方才私下论旧谊,当杜士仪问起高适是否会随王忠嗣前往河陇上任的时候,高适却摇了摇头。

“河陇情形却又和河东不同,我当年虽在陇右数年,可终究离开太久,对那里已经不那么熟悉了。以王大帅之能,定然会拔擢贤良随侍左右,而我留在河东,反而能够防止旁人胡作非为。毕竟,大帅虽节度河东,却远在安北牙帐城鞭长莫及,总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