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8章 纷纷乱乱大后方(第2/3页)

其中,“留此有用之身,以图精忠报国”这短短十二个字,颜杲卿看得心头一烫,眼中竟是隐隐流露出了水光!要知道,他因为此前一时不察,而不得不暂且接受了安禄山所赐的金鱼袋和紫衫,心里不但屈辱,还始终担心异日此举会成为别人指责自己甚至颜家的污点!

袁履谦见颜杲卿如此动容,连忙问道:“使君觉得这封信是否可信?”

“安禄山把你我子弟全都带走作为人质,又留下了心腹大将防守井陉关,如今自己一心直取洛阳,你觉得他可能会为了试探你我的心思,杜撰出这样一封信来?”颜杲卿反问了一句后,便重重捶在自己面前的桌案上,“而且,安贼麾下的那些幕佐,如严庄高尚之辈,早已经泯灭羞耻之心,他们如果用计,一定会一面如此写信,一面派人在这常山郡死死盯着我们,恨不得我们立刻露出破绽,然后把我们一网打尽,绝对不会让我们暂时隐伏等待时机!”

袁履谦想想颜杲卿的话,不得不认为很有道理,可要说真的什么都不做,他又觉得有些不甘心。等到颜杲卿命他筛查太守府的属官以及小吏,以及查访民间的反应,然后悄悄招募勇士之后,他方才喜上眉梢。正要告辞离去的时候,颜杲卿突然又叫住了他。

“贤弟,你我共事多年,有一句话我的嘱咐你。你家幼子前时曾经在太守府中询问小吏,前时外间一本传奇上说,陛下得位不正,以及三王受冤被废之事是真是假。兹事体大,切不可被奸人蒙蔽!”

一下子从如何抗击叛军这样的大问题,拐到了外间流言蜚语这样的小问题,袁履谦却非但没觉得轻松,反而更加紧张了起来。他默默点了点头,正要离开屋子时,却突然头也不回地问道:“使君,恕我问一句大不敬的话,那些流言你信还是不信?”

颜杲卿本以为自己会严词斥责袁履谦,可话到嘴边他方才发现根本一句都说不出来。关于这一部唐隆传奇,很多细节都实在是太详尽了,什么李隆基在杀死太平公主之后,原本想连带将自己的父亲睿宗皇帝李旦一并杀了,然后颠倒黑白说成是死在乱军手下,却不料郭元振竟然带领兵卒死死卫护,于是只能逼其交权了事。但郭元振却因此被天子衔恨在心,短短三个月后就被李隆基找了个借口发落,险些被杀,最后贬死在了路上。

他不是不信,而是根本就知道这都是真的。从前天子百般遮掩,千般矫饰,但纵观整个李唐,从高祖登基一直到现在,如此父子相残甚至母子相残的事情,还少吗?

袁履谦发现颜杲卿没吭声,沉默片刻后又低声说道:“另外,使君也请留意一下,自从安贼叛乱之后,这些流言就越发沸沸扬扬,显然两边已有勾结。”

颜杲卿勉强打起精神应了一声,等到袁履谦离去,祖籍山东琅琊,一直都以圣人苗裔自居的他不禁捧着脑袋颓然坐了下来。无论两汉魏晋,甚至是只有两代的短命隋朝,也从来不像大唐这样,几乎每一代天子的登基都伴随着无数血腥杀戮,充斥着各种阴谋。如果现如今还是从前的开元盛世,纵使有人翻当年的旧账,百姓也未必会放在心上,可在贤臣尽去,朝中一个李林甫接着又是一个杨国忠,然后是安禄山这样一场叛乱之后,民心又会如何?

不管如何,至少李隆基已经失尽人心!

突如其来的这场乱事对长安城中上下人等来说,也同样是猝不及防。安禄山每次到长安,大多就是憨态可掬扮小丑,装老实,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那就是个憨厚的胡儿,老实的胖子。即便有杨国忠一再举发安禄山的反意,可大多数人都认为,那只不过是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私人恩怨。所以,在接到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后,即便杨国忠身为宰相一再呼吁立刻动员兵马反应,身在华清池的李隆基还是犹豫了整整五天,方才真正相信了这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