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〇章 郭子仪的感动(第3/4页)

郭子仪悚然动容,这个问题他也想过,可他找不到答案,最后只能归结李隆基用人不察,而安禄山狼子野心,今天李清忽然说出这个问题,着实让他的心中为之震动。

“请大将军直言!”

李清背着手慢慢走进一圈夜雾里,凝视着黑黝黝的城墙,忽然回头淡淡一笑道“其实老将军也能想得到,府兵制的衰败从高宗时便开始了,百姓无地,何以为兵?只是开元盛世的光环太过于眩目,掩盖这个严重的问题,待到开元末年,光环渐淡,无兵打仗的问题便凸现出来,以太上皇英明神武尚解决不了这个难题,而当今皇上年轻力薄,又如何能触动那些宗室的利益,没办法,这个恶人只能我来当,等有一天我缓解了土地矛盾,实现天下百姓耕者有其田,我自然会将大权交给皇上,让他尽情施展自己的抱负!”

一番深谈,郭子仪显然有些被说动了,他低下头半天不语,最后长叹一声道:“或许大将军说得有一点道理,郭子仪虽不能尽绵薄之力,但也决不会阻挠大将军,今天仆固怀恩一事,就此揭过!”

李清心中松了一口气,他快步走上前,握住郭子仪的手道:“深秋夜凉,请老将军早一点休息,明日将是最关键的一天,李清还得倚仗老将军的配合,拿下洛阳城!”

郭子仪点了点,“大将军也早点休息吧!”

两人拱了拱手,各自回了营帐。

且说李清的特使辛云杲和蔡希德的亲信一起来到了西城墙,等候在此的人用篮子将他们拉上上城墙,辛云杲当即见到了蔡希德,表示李相国接受他的投诚,时间不宜迟,就定在明日上午,蔡希德大喜,连夜召集心腹会商明日投诚的安排。

而辛云杲却悄悄地隐身在了浓浓的夜雾之中,辛云杲是现任羽林军中郎将辛云京的从弟,身高力大,武艺高强,是一员少有猛将,在安西军中,只有他才堪和李嗣业匹敌,但和他的外表相反,辛云杲思维慎密,又能言会道,所以李清便提升他做了自己帐前衙将,也就是两千亲兵的将军,今夜李清派他进洛阳城真正目的,是要他完成自己的一个计划。

严庄和高尚长得颇为相似,面色焦黄,瘦长的脸庞上留了一撮山羊胡,身材又高又瘦,活象一只大虾米,但严庄和高尚精于谋略不同是,他更擅长内政,在河北时,正因为有了他广收钱粮,安禄山才能逐年募兵,慢慢地壮大起来,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后立刻封他为中书令右相,将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他。

此刻这位大燕国的相国却坐在书房里怔怔地发呆,目光中充满了忧虑,当初他曾向安禄山提出过缓称帝、分田地的政治主张,但安禄山并没有采纳,攻下洛阳没多久便仓促称了帝,结果丧失了士族阶层的支持,只是当时军事上节节胜利,严庄也没有多劝,但就在崔乾佑全军覆没、潼关得而复失后,严庄便看到了危机,他又力劝安禄山放弃洛阳,要么回河北重新经营,要么去升州(即今天的南京)建都,夺取东南的半壁江山。

可安禄山却一直迟疑不定,就在他最后下决心回河北时,却发生了安庆绪的弑父纂位之事,安禄山死了,严庄也失去了安庆绪的信任,安庆绪的心腹张通儒被封为左相、知政事,逐渐取代了严庄。

外有唐军的大举攻城,而燕军却发生内讧,甚至包括安庆绪在内,这些领军大将各自为阵,互相谋算、互相拆台,本来兵力就比唐军少,这下如何保得住洛阳?大势已去啊!

严庄长叹一声,将写到一半的奏折扔到一旁,写了又有何用,安庆绪会听吗?

这时门外传来管家低低的声音,“老爷,府外有人求见?他不肯明说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