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八章 上朝喽(中)(第2/4页)

“其实当初我提出来,加上个‘上古无君王,天下人公推之’的说法,否定皇权神授来着。”沈明臣笑着接话道:“但被他们俩给否了,说这样肯定会惹麻烦,还是不要妄想一口吃个胖子,徐徐图之的好。”

“按照大人的布置,三公槐辩论,只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怕沈默脸上挂不住,余寅轻拍了一记马屁道:“接下来,江南的书院、学校、讲学、报纸上,都会对三公槐辩论继续讨论,我们的人会适当的引导;同时,一些相关的书籍,也将暗中传播;待时机成熟,再对荀学起而攻之,然后才是程朱理学……一步步循序渐进,长则三五十年,短则十年二十年,终究能冲破樊笼,破除对君权的迷信!”

“重要的是引导士林去思考。”王寅道:“秦制发展到现在,对皇权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只是大家还没想到罢了,就等着咱们去捅破窗户纸呢。”

听了他们三个的叙述,沈默发自内心地感慨道:“我不如诸位多矣!”确实,自己虽然从不敢小瞧古人,但在思想领域这块,他却一直觉着,凭自己领先五百年的见识,总是要比古人更明白的。现在三位大才便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只要给他们开启一扇窗户,他们便能还给他一个世界。

三人忙谦逊道:“大人切莫妄自菲薄,没有您高瞻远瞩,引来泰西之经史,又阐发‘君臣共治’之振聋发聩之言,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想不了那么多,那么远。”

这话让沈默受用无穷,因为他一直以来的期许,便是为大明的知识分子,开启一扇看向世界、看向未来的窗户。现在看起来,终于迈出了可喜可贺的第一步!

※※※

“该说的都说了。”这时,知识分子的矫情劲儿犯了,王寅朝沈默拱手道:“若是大人还怪属下擅作主张,那请把我开革,杀了灭口也行。”

“哈哈……”沈默哑然失笑道:“十岳公哪里的话,这道理我早就想通了,正要向你们道谢呢。”这话其实有些大言不惭,但谁让他是主公呢?

说完,沈默亲热的拉住王寅的胳膊道:“还有很多事情,要仰仗十岳公谋划呢。”

“大人如此胸襟气度。”王寅这才感觉舒服多了,拱手道:“某岂能不粉身以报?”

于是两人放声大笑起来,看得沈明臣一阵鸡皮疙瘩,小声嘟囔道:“都这么熟了,还来这套……”弄得两人颇不好意思。

为了掩饰尴尬,王寅对沈默道:“大人,没有您的权力作保证,我们种在江南的种子,随时都可能会夭折,所以您必须尽快掌握权力,主导大明的大政方针。”

想起他那十六字真言,沈默笑道:“韬光养晦的时代过去了?”

“什么时候都该韬光养晦,但这跟抓住权力并不冲突。”王寅沉声道。

“可是这太难了。”沈默冷静道:“内阁里有四大天王,外面还有杨博……别说他们,就连六部尚书,也排在我前面。”

“如果《嘉靖遗诏》真的贯彻执行。”余寅插话道:“有一批老臣可能会被起复,到时候大人的排名,可能会更靠后。”

沈默知道他指的是,《遗诏》那句:‘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嘉靖元年以来,因为劝谏而得罪的大臣,活着的招用,死了的恢复名誉,关起来的立即释放复职……海瑞得以恢复自由,就是因为这最后一句。

如果这条留旨被认真执行起来,那就可怕了!众所周知,先帝和群臣的斗争贯穿嘉靖朝始终。从当年大礼议、到后来弹劾严嵩,再到最后劝谏修道,不知多少大臣被嘉靖罢官革职,撵回家种地去了,至今活着的仍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名臣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