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拜相(第4/5页)

杨浩原先还有些担心他是个只知道研究学问的书呆子,于是言谈之间有意试探,种放随口说出,杨浩才发觉这位种进士不但在政治、吏治、经济方面颇有独到见解,就算是军事方面,那也是提纲挈领、高屋建瓴。许多见解、看法,与自己经历过的、和权衡再三正准备去实施的政策不谋而合,不由又惊又想。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个种放如果不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扩,那么他的才识学问、胸中韬略,应该比徐铉、萧俨那样的治世能臣还要高明几分,尤其难得的是,此人与徐铉萧俨比起来,那可是文武全才。

杨浩如今手下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虽说比起宋国的名将如云还稍逊一筹,可是有了杨继业和张浦,手下至少有了两位帅才。但是文治方面,只靠大哥丁承宗和徐铉、萧俨撑着,这三人中,丁承宗虽然心思缜密,智计百出,但是格局气量还是太小。

而徐铉和萧俨,经过这么段时间的起用,杨浩已经开始发觉,他们两人可算是守成之臣,若是江山已定,让他们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治理天下,他们可以如鱼得水,然而打江山闯天下,他们终究还是差了一筹,在自己的文臣之中,始终缺少一个能佐主公、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的宰相人才。

如今见了这种放,杨浩不禁如获至宝,顿时起了招揽之心。种放倒也不是不想做官,只是想起父亲要他弃官归乡深研学问的遗嘱,不禁又有些犹豫,杨浩便道:“学问,就算穷一生时间,那也是学之不完的,学当致用,才有学的意义。先生如今正当壮年,难道要学到满头白发,才来经邦治世么?

出家人苦苦修行,目的都是为了出世,即便如此,也有入世修行之途,何况先生所学本就是为了入世。古之大儒,哪个不是将一身所学用之于天下,这才成就他的青史留名?先生如果做了官,难道就不能研究学问了?依我看,闭门造车,所研习的学问是否能够应用,终究难以印证。不如治理一方,事业有成,学业么,自然也会精进。”

狗儿见杨浩对她救回来的这个书生如此器重,自然也要帮腔说话,种放便有些动了心思。杨浩又趁热打铁,再三招揽,种放终于答应下来。杨浩又得一个人才,自然喜不自胜。接下来几天常常与种放一起喝茶聊天,他的学问自然是比不上种放这种博学大儒的,然而许多新奇的观点,总能发前人所未想,令得种放暗暗称奇,对这位杨大元帅,种放却也不敢等闲视之了。

这时却有两个消息接踵而至,第一个消息是绥州刺史李丕禄和投奔绥州的李继筠同时遇刺身亡,绥州士卒在丛林中找到几具尸体,身上俱都携带着杨浩军中特有的一品弓。李丕禄幼子李十二受三军拥戴,继承刺史之位,同时与静州刺史、宥州刺史上书朝廷,自陈清白,撇清与李光睿的关系。

杨浩听了正觉惊讶不已,第二个消息又到了,这个消息却是他的义父李光岑病情愈加严重,要他马上赶往夏州主持大局。杨浩得了消息不敢怠慢,马上便与折御勋上路启程,披星戴月地赶往夏州。

马蹄声疾,过了已经落入杨浩之手的石州关隘,仍然一路疾驰向西,折御勋喘着粗气道:“李继筠、李丕禄同时丧命在一品弓下,我思来想去,总觉得这事儿太过蹊跷,可惜李老爷子这边拖不得了,要不然真该去查个明白。”

杨浩一边快马加鞭,一边说道:“这事儿,我也想过了。既然你我已打定主意先修根本,那绥州就且由他闹去,咱们以不变应万变。”

他冷冷一笑,又道:“那李十二今年十一了吧?嘿!这孩子的名字起的好,依我看,恐怕他这辈子,只能活到十二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