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四章 大汉如日方中(上)(第2/3页)

新汉政权的新气象,是一整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经十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断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一些措施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比如汉廷大刀阔斧地减免河北诸州县的农业税赋,便是建立在汉廷财政状况良好、商税收入颇丰又有积年存粮的基础之上,南宋政权在残破之余,财政状况数次濒临破产,又背负着“岁币”的大负担,如何能有这样的手笔?

尽管如此,赵构和他的大臣们还是能够支撑下去,不但缓和了整个南方的紧张局面,而且还推行了一系列励农励商的政策,加上和新汉政权的几项条约中,如果不计算割地的话,南宋政权其实也是得到了好处的,比如通商所得到的税收便远大于每年交纳给汉廷的岁币,而和约订立以后汉宋之间再无战争,也为赵构稳住南方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形势。

随着时日迁移,南宋政权不但国库情况逐渐好转,而且还让农人得以休养生息,境内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赵构君臣的这些努力虽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地步,但也博得了许多人的认同,不但境内“中兴之主”的论调再次上扬,就是杨应麒在北方见到他取得的成效也赞口不绝,连叹若易地而处没法做得比他更好。

汉宋双方在和平往来中渐渐有和解的迹象,并越来越像一对友邦,比如去年南宋境内遭灾,汉廷听说后便主动同意减免岁币,前提是宋廷必须用这笔省下来的钱去赈济灾民。

就这样,汉宋虽然在政治军事上仍处于分裂割据、敌友难分的情况,但经济上和体制上却在日渐趋同,并互相影响。不但汉宋如此,就是处于汉宋之间的宗弼势力,统治虽然黑暗得多,但其行政上和经济上也不可避免地被汉政府和宋政府带动。

“真复杂呢。”在登州,才十来岁的林舆在听老师讲说时事后,推了推折允文道:“你说以后我们和小南朝会不会不打仗,就这样下去了?”

“那怎么可能!”和林舆同岁的折允文道:“等我爹把金人灭了,就轮到小南朝了!”

“是么?”林舆道:“我没见过打仗,不知道打仗是什么样子。”

折允文兴冲冲道:“你没见过,我见过!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嗯,我也不记得几岁了,爹爹就带着我去看打仗!那时我哥说他不想去,还被我爹臭骂了一顿呢!”

林舆问:“好玩么?”

“好玩!”折允文道:“将来我一定要像爹爹一样,领着千军万马,踏平南宋西夏!”看了林舆一眼,拍拍他的肩膀说:“到时候我让你做副将!”

“我不要。”

“那……做先锋!”

“我不要。”

“那……我让你做军师!”

“军师?”林舆嘟了一下小嘴,反问:“军师能赚钱吗?”

“赚钱?”折允文满脸的鄙夷:“整天说赚钱,那是小人的行径!等打下了江山,还怕没这些?”

“呵呵……”林舆打了个哈欠说:“那先祝你长大了,这天下还有仗打。”

折允文奇道:“为什么会没仗打?”

林舆道:“被老头子们打完了,你不就没仗打了?”

折允文呆了一呆,随即咬牙切齿祈祷起来:“天啊!千万别让老头子们这么快把仗打完!”

这时门外忽然有人匆匆跑来,叫道:“二公子,二公子,大喜事!大喜啊!”却是一个伴读的书童。

折允文忙问:“什么大喜事?云中打下了吗?”

“不是。”那书童道。

折允文闪过一丝失望:“那有什么好恭喜的。”

林舆插口道:“那才要恭喜你呢!你刚才不是说,希望老头子们别这么快把仗打完吗?”

折允文支颐想了一下,笑道:“也是,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