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雷雨前的和风(第3/4页)

预备体系之上是守备,这部分人,不管是有心,还是被迫,反正都是能在战事爆发时,能跟李肆站在一起的人。但他们的反叛之心还不够坚决,只能指望他们为守护自家地盘的秩序而战。李肆在英德、广州、佛山、香港等地的若干要点,就要以他们为主体来防守。李肆不要求他们跟着自己举反旗,而只希望他们能拒绝清兵入境,掌握该地。

守备兵就有健全的编制,以“卫”为单位,现在初步编有浛洸卫、李庄卫、青浦卫、九龙卫、佛山卫、东莞卫、清远卫,每卫人手不定,以练勇、乡兵和船丁等等官民各个层面上的名义为遮掩。

这些人就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而且主要使用清军级别的武器。只要李肆投以少量的战备兵,就能将他们整合起来,以“护境安民”的名义抵抗清军。等组织完善之后,这七卫编制,大概能扩充到六七千人左右。

战备体系,就是李肆的核心军力。以之前的老司卫和香港水勇为骨干,李肆在这一个半月里急速扩军,除了吸纳忠诚可靠的人之外,连带那些愿意签下生死契,以命换银子的人都招了进来。只要有这样的决心,再以丰厚待遇,思想灌输和各方面的打磨,还有原本的核心骨干把控,李肆相信半年之后,这支军队怎么也能跟着自己上战场与清军对战。

这么一来,兵源构成就复杂了。盘石玉带着的连南瑶民,本就对清廷抱有反意,银子还是其次。孟松江手下的佛山兵,一方面是眼馋银子待遇,一方面是好勇斗狠,总想有挥洒饱满血气的舞台。甚至还有一翼广州兵,他们不少都是南海县典史署的巡丁,还有不少是尚俊任职番禹县捕头时所接触的三教九流之辈。

这支核心军力,依旧被统称为青田司卫,下面却划分出了南北中三个营。北营的战略方向是湖南和江西,战场以山地为主,统辖有英德左右翼、连瑶翼、曲江翼、翁源翼,五个翼两千人左右。北营的兵跟李肆关系深,相处久,训练足,现在已经是能战之军。

南营以之前的香港水勇为核心,辖有九龙翼、香港翼、大屿山翼,大鹏翼,四翼一千五百人。这支兵力擅水,配合正在组建的海军,是未来李肆规划的海军陆战队。战略目标是袭扰迟滞福建来敌。

中营是核心打击力量,李肆将之前的老司卫分出一半来扩建中营。领有青田左右翼、北江翼、佛山翼、广州翼以及从东莞、顺德、花县、佛冈等地招募来的零散兵源组成的后备翼。单独组建的炮翼也包括在内,七翼三千人,等到训练完成,将是一柄铁锤。

这仅仅只是纸面上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人员没有到齐,装备还在全力生产,组织建构和人员都还在调整磨合,初期的训练也才刚刚开始。

推着事情朝前走的同时,李肆也在回头看。青浦和佛冈两战的经验教训太多。

在总结会上,范晋、方堂恒、王堂合等青浦之战的指挥者,首先提出来炮兵不足的问题。李肆这边也在反省自己的佛冈之战里,炮兵使用不当,没能发挥足够的作用。另外一个大问题,还在于炮兵火力不足,没有开花弹,相当于欧洲人九磅炮的轻炮,还没办法成为“战争之王”。

这个问题就得留待将作部去解决,单独组建炮翼,任命王堂合为翼长,也是解决炮兵运用问题的举措。

另一个大问题就是防护不足,青浦和佛冈之战里,清兵能对司卫造成有效杀伤的手段有三个,弓箭、骑兵和大炮。除开骑兵和大炮,两战里,战死一百六十多人,受伤三百多人,竟然有接近一半是弓箭造成的,所以这单兵防护,就必须认真考虑。

这就是眼下在鸡冠山营地里,那队正进行实战演练的司卫,脑袋上会有钢盔,身上会有竹藤护甲的原因。钢盔的样式比照后世英军的外形,但帽檐更宽,还向下倾斜出一道弧线,用来防护抛射的箭矢。经过了特殊处理的竹藤,编织为护甲,又轻又坚韧,防护百步外的一般箭矢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