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一人,一教,一国(第3/4页)

再看一眼目光投向南面的薛雪,段宏时道:“老夫亲去南面坐镇,你代老夫去北面。盘金铃一事,已非一人一教之事,而是我一国临变的关口!能不能过得这道关,我们能做的,就是帮着他,看好各路恶因!”

黄埔无涯宫置政厅,李肆虽然不在,但每旬内阁会议依旧会举行,诸事决议后,再送李肆处评定。这一旬例会已过,今日是临时召开的会议,主旨自然是李肆发给枢密院的四道谕令。

“火器禁例里已加了持枪执照列入军役备选的条目,为之后的军役改制留下接口。”

置政厅里一直沉默,刘兴纯转移话题,却没成功。

静寂依旧,他终于忍不住道:“诸位相爷,是不是想得太多了?咱们可非前朝阁臣,袖手不理实务,只一张嘴定天下事。就着自己手头所掌政务,就事论事,评定官家这北伐之举到底可不可而已!”

众人都有些不自然地嗯咳出声,刘兴纯这话说中了他们的心事。大家居高位也有些时日了,开始有了丝审度天下的气度。自然不会毛毛躁躁。而北伐之事关系到国运,意义颇为重大。李肆发谕给枢密院,内中就含着让他们议定,而不是乾纲独断的用意,这让他们都觉得开口艰难,一言定鼎的滋味真的好受?个中人才知。

范晋和萧胜对视一眼,终于代表军方先开口了。范晋道:“就枢密院来说,本心自是想着北伐,但准备远远不足。大军集结、物资调度都还没完全启动,官家的谕令,从纸面落到实处,编组为三路大军,最快也要两个月时间,而且用兵极限还只限于川陕、湖广和江南三地。”

萧胜道:“东南施世骠还是处麻烦,北伐不止是陆军之事,海军也要大动。但海军还没完全从交趾撤出,南洋事又存在隐患,难以全力周应北伐。”

总结而言,军方认为,李肆的北伐令,怎么也得到明年上半年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李朱绶道:“军政两方有没有北伐之力,这自然要汇总实情,报给官家。但官家更想知道的是,国内各方,对北伐此事的态度吧。”

说到态度,范晋和萧胜又很有默契地皱起了眉毛。他们跟李肆深有默契,早已清楚既定国策,现在可绝不是北伐的时机。但基于武人天性,以及下属熊熊请战之心,他们又满心盼着北伐。要知道,英华大军已经一年多没怎么大动了。之前交趾之战,调动近半陆海军,结果也只是场实弹演习。深究下去,武人待遇,这一年多都没什么大的提升,跟正搞得如火如荼的文官队伍相比,往日的优越感正在逐步消减。

枢密院两位知政纠结,中书省两位中丞却很决然,不能北伐!虽然有一些行业跳着脚地想将业务开遍整个华夏,恨不得满清之地马上就变为治下国土。但工商总会整体却是坚决反对北伐,他们在交趾刚投了金山银海,效益还没显出来。去收了满清之地,空出的机会留给了谁?

绝不是他们!而是之前满清治下的那些豪商,特别是两淮盐商,他们一卷,再把更北面的晋商招来,这国可就成了他们的国了。两淮盐商跟晋商,再加满清其他豪商,财力绝对胜过现在他们英华商人,到时候国政不得不向他们倾斜,凭什么啊?

门下省两位侍中脸色都有些不好看,这也太直露了吧?北伐事不能就以工商事定!以民心而论,以本朝能否真得正朔而定,北伐自然是越早越好。至少复了湖广四川江南,把住南宋时的国土,方才有一朝气象。再说了,本朝以华夏正朔自居,却老是窝在岭南湖广一带,又怎么向治下民人交代?

李朱绶幽幽来了一句:“今日报纸有些奇怪,工商自是反对北伐,儒党的《正气》和《正道》也反对北伐,而《越秀时报》、《士林》和新崛起的《贤语》则力主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