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江南三剃(第2/3页)

但就在这个六月,天一阁下,人声鼎沸,哭号震天。

范家族人因跟吕留良有来往而遭难,牵扯的还不止一人,得知这范家的天一阁在江南名声响亮,李卫恶胆旁生。

铲掉这个天一阁!让江南这帮读书人别再凭着认字多读书多就四下闹腾!

这是他最真切的想法,而吐出嘴的说辞却是搜检藏书,看有无谋逆之迹。

这桩文祸来得太猛太烈,范家本是被吓得不轻。但一百六十年来,天都变过,天一阁却没遭难,心头还存侥幸。使足了力气,四下托关系,找到李卫说情。

李卫一看这架势,就说了一句话:“是要跟石门吕留良家比份量么?”

天一阁,跟范家的命运就此注定。

官差护着文吏直闯天一阁藏书楼大肆搜检,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满屋子的“忌书”。天一阁自一百六十年前设立,藏书大多都是前明着述,拿这些书开刀显然太过荒谬。但范家一直在增添藏书,不少自满清窃占中国后,江南士子的着述也都在里面,很不幸,不仅有黄王顾的,还有吕留良的。

于是范家继吕家之后,成为这桩江南文祸的又一个风眼,再牵连进大批读书人。范家被一网打尽,天一阁被拆毁。因为差役的马虎,天一阁燃起熊熊大火,已有一百六十年的藏书楼,就此化为灰烬。

七月初,人拿得差不多了,李卫在江南四下搜书的工作也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此他在杭州专门举办了一场烧书会,数万卷紧书堆在钱塘江大堤上,被冲天烈焰吞噬为灰烬。

烧完了书,就是杀人,一千三百四十颗头颅就此落地,大堤为之变赤。数万围观者沉默如一人,眼中没有仇恨,没有惊恐,有的只是麻木、庆幸甚至幸灾乐祸。

“往日那般神气,可算是遭了报应了。”

一般民人是这么想的。

“读书是为了做官,你们非要风花雪月,讥讽国事,自以为还能存什么风骨,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没遭牵连的读书人是这么想的。

“都是南蛮害的,都是那些不忠朝廷的贼子害的。”

极少数同情者,以及遭了牵连,却没遭重处的亲友是这么想的。

人头是照救走的吕家后人数目十倍算的,而一千三百四十颗人头之外,八千多男女老幼被发配关外,与披甲人为奴。江南书香门第,特别是那些素有文名的望族,几乎扫走大半。剩下的都是自查格外得力,配合也格外得力,卖亲友和街坊邻里最为积极的人家。

李卫一面在明处行血腥手腕,一面调集兵丁,备着镇压估计有六成可能的反乱。让他庆幸,同时也很遗憾的是,反抗有,却是几家几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垂死挣扎。整个江南,在六七月格外平静,甚至各县府的治安缉盗事都消停了许多。

“真是乖顺得不可思议啊……”

已被称呼为“李割头”的李卫如此感慨着,由此他也认定,江南人将会更加乖顺,如雍正所期望的那般。

这场浩荡文祸,史称“江南三剃”,一是烧书,一是杀头,一是毁了天一阁。

若是换在康熙朝,官场怕已炸开了锅,可在这雍正朝,特别是在这雍正四年的六七月间,官场却是一片肃瑟。

已被圈禁的允禩,允禟,因查出暗中遣人联络朝堂大臣之事,再遭了处置。雍正大骂这两人一心搞内斗,拖大清后腿,猪狗不如。将这两人贯上了“阿其那”、“塞斯黑”的满称,“阿其那”是狗,“塞斯黑”是猪。”

不止从名声上贬损两人,雍正还将允禟发往保定,交亲信看管,但到了保定后几天,允禟就宣告“病亡”。

正当大家战战兢兢,猜测允禩的死期时,雍正却忽然将矛头转向隆科多和年羹尧,已被贬在畅春园的隆科多丢去了塞外,而年羹尧因为反对雍正这般行事,据传甚至当面对雍正说出“胡搞”一语,被雍正一口气撸掉军机大臣、大学士和兵部尚书诸职,丢了个盛京副都统之职,等于是发配到了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