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国防三弊(第3/5页)

政府、学府和纠评台都表现得如此强硬,两道斥责的诏书便很快出台,将安重荣李守贞都痛责了一番,本来冯道还有些担心二人恼羞成怒惹起兵灾,结果无论太原还是徐州都对这痛责默不作声,该输送的夏税还是照样输送了。

府台的官员们见状大喜,对这两封诏书带来的胜利十分欣然,燕京市井也是议论纷纷,觉得此番运作,真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但对于漠北部落的怀柔政策,则受到了军方的强烈抵制。没有张迈的枢密院是一个弱势的枢密院,而对部族的政策涉及到军务,既没有天策上将金印,又没有天可汗金印,发出来的文书就像指引多过于命令。

东漠北的石拔首先拒绝,认为这道命令违反了元帅先前订立的规则,西漠北地方遥远,但料想铁兽石拔也不会赞成这一主张。

结果四月初,东漠北就闹出了两起部落反叛,虽然旋即被石坚镇压了下去,但纠评台已经出现了指责的声音,认为兴华城的这位都督不顾夷情,有酷帅之嫌疑,如此苛待夷人,恐非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

在一片国家安稳无事的氛围当中,只有杨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人已经到了密云,但由于行迹绝密,所以这封奏疏也是伪称是从定辽送来——杨易在他的奏疏中认为兵势凶险,不可轻忽,提出当前大唐国防存有三弊,并提出两条策略来因应。

杨易认为,大唐国防如今存在的国防第一弊是有攻无守——所谓有攻无守,是指唐军因近年屡战屡胜,正处于对外的急剧扩展之中,所以军方从高层到地方思路上都是如何进攻,而很少想到如何防守的问题,这几年来军资的投入都花在军队的整训上,硬件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在武器的研发和道路的铺设——这都是要让唐军的兵力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成本到达更加遥远的地方。所有这些举措都出自于一种进攻的思维。在这种思维惯性下,长城完全不重修、关卡也疏于整顿,因此杨易认为如果遇到敌人攻击,在战争初期可能会出现措手不及的劣势。

对于杨易提出来的这第一弊,中枢的许多臣属如范质、李沼等人早就有类似想法了,他们也觉得在燕京立足也有数年之久了,整个燕云地区的防务却一直处在“练兵不修城”的状态中,各地军镇只是安营扎寨,而没有高筑城墙,他们认为若真的有心定都燕京,就应该重修长城、严整关卡,榆关如果拿不回来,那就应该大力整治滦州,将滦州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平原要塞。

可是张迈对修长城、建滦州一直都不感冒,所以事情也就拖着。而现在杨易虽然也指出了这国防第一弊,但他提出的解决方法却让范质李沼等人大为诧异。

杨易认为如今榆关还在辽人手中,滦州不算险要,一过榆关又是一马平川,要想整顿国防,长远来说必须夺取榆关甚至踏平东北,将燕京地区打造成以山关海塞环绕、至少三层防御纵深的国都——这也就罢了,虽然范质李沼等人抗拒战争,却也知道以张迈的个性是不可能不收回榆关的。但接下来杨易的话却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在奏疏中杨易说长远的事情暂时不论,但近期来讲,契丹仍然有西侵的可能,而如果要防止契丹铁骑进入燕蓟平原,成本最少的办法是以攻为守,即趁着辽人内乱以骑兵东进,扰乱辽国的布局。

这个说法,就让执政们难以接受了。

……

同时杨易又提出了国防第二弊:海防不力,这一条却和一直以来张迈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有关。张迈重海事,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只是中原百废待兴,尽管天策十年的岁入达到划时代的两千三百万贯,但收入固然多,花销却也同样巨大,可以说处处都需要钱,运河的整顿、农村的安抚、新疆域的免税,都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在这样的形势下,张迈还要开拓海务,在范质等人私下的议论中便被视为好大喜功,因此竭力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