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第8/15页)

再说双方的距离,最近处二十丈,二十丈不过是六十多米。这个距离太可怕了,如果太平军突然发飙,不到几秒钟就已经冲过来了。可知曾老九的处境,确实有点儿不妙。

曾国藩的心里,肯定已经把李鸿章的八辈子祖宗都骂过了,自己的弟弟这么危险,可是李鸿章硬装不知道。没法子啊,学生出息了,不理睬自己这个老师了。

而且曾国藩知道,就算是对李鸿章软语相求,那也不管用。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弟子的秉性了,李鸿章的功名心,强到了吓人的程度。为了自己建功立业,不要说只是老师的弟弟有危险,就算是老师陷于百万军中,恐怕李鸿章都懒得看一眼。

怎么办呢?

只能向学生讨要学费了。

什么学费?

想想淮军始创,是脱胎于湘军之母体。最初的编制,都是由湘军中抽调人马组成的。比如说韩正国部、程学启部……对了,就是这个程学启。

程学启,悍将也。他在湘军时战斗力就极强,到了淮军那边,更是顺风顺水,上海城外三场大战,虹桥之战、青浦之战与四江口血战,程学启不是主力就是先锋。现在程学启的名气极大,朝廷也颁了圣旨嘉奖,鼓励程学启效法天地会的张国梁,再接再厉,打死为止。

欲解曾老九之围,非程学启不可。现在的太平军,已经被程学启打怕了,如果把程学启调回来,管保曾老九能够脱离重围。最主要的是,程学启那边现在没有战事,正在青浦休整呢。

于是曾国藩立即给李鸿章写信,还担心李鸿章再耍花招,拉上了弟弟曾老九,以曾氏兄弟的名义,要求程学启回师南京,侧击太平军,以解湘军之围。

之所以拉上弟弟曾国荃,是为了从私人感情上对李鸿章施加压力,表示了曾国藩决绝的态度。要知道,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圣人,你欺负了他,他也不会吭声,吭声了还叫什么圣人?所以李鸿章肯定会再次拒绝曾老师的要求。但是,曾国荃可不是圣人,他是纯爷们儿,你对他好,他就认你是朋友,你不帮他,他肯定会恨你一辈子,不信走着瞧!

如果李鸿章不快点儿把程学启还回来,那么曾李两家,以后可就不好相处了。

再从公对公的角度,从当时的战局来说,由于李秀成的回撤,导致了湘军压力陡增,而上海那边却是轻松惬意。现在曾老师同意李鸿章盘踞沪上、以沪平吴的方案,答应让你留在上海,可你总得照顾一下全局,派支援兵来吧?

私谊,公义,再加上程学启原本就是湘军的人,这三个因素架构起来,只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信函发出,曾老师坐下来,再仔细地想了想自己的方案,越想越有道理,越想越想不出李鸿章有什么理由拒绝。他找不到理由,只能按老师的想法来执行,这就是曾夫子认为的。

可怜的曾夫子啊,他的记性,真是有点儿不大好。

难道他忘记了吗?曾有人给他出了道同样高难度的题,结果却让李鸿章不费吹灰之力轻松化解。

曾李谋略大交锋

人类历史上有两样东西最是诱惑人。

一是智慧,二是谋略。

智慧这个词,是最典型的西式结构,是西方人喜欢的。而谋略这个词,则是正宗典型的国产,是中国人最为熟稔的。

那么,这二者之间,又有何区别呢?

智慧的主体是人,而客体则是自然天地,是人类针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谋略的主体是人,而客体还是人,是人针对于人的机谋算计,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制造问题的。

西方人崇尚的是智慧,而中国人喜欢的却是谋略。西方最有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大师,他们只是为了探讨思想,研寻规律,不跟人争,也不跟人吵,故传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