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大事者,必先看清历史大势(第5/18页)

但现在,李鸿章的势力正在上升,而李秀成则步入人生最黯淡的时刻。所以李鸿章算准了,此役他必能让李秀成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下达强攻命令。

苏州城下,二李相争,李鸿章倚仗西洋火炮之优势,而李秀成则是太平军中最得人心的人物,双方各自集结兵力,正面相撞。但见炮弹横飞,硝烟满天,淮军和常胜军数十门大炮齐齐对准苏州城猛烈轰击。而后程学启率淮军中悍勇之士,呐喊着杀了过去。李秀成如何肯示弱?亲自指挥上万名太平军,由最勇猛的慕王谭绍光为帅,冲上营垒,与淮军展开了肉搏。这场恶战从清晨打到中午,李秀成终究难敌淮军与常胜军联手的犀利炮火,被迫退回苏州城,淮军攻占了苏州城外大半的营垒。

此役,淮军战死超过五百人,太平军伤亡数字是淮军的十倍。而苏州城已经暴露在淮军的炮口之下,再也难以支撑。

李鸿章传令,将各地淮军通通调过来,加入攻打苏州城的战役之中。而戈登先生及常胜军却接到命令,离开苏州城。

这就是李鸿章对待戈登及常胜军的态度了,苦活脏活累活,都让你常胜军来干,但等到眼看要成功之时,却把你撵得远远的,让你永远得不到成功,不服你可以去死!

说过了,这么整治常胜军,已经是小意思了,戈登先生已经习惯了忍气吞声。人性就是这样,被欺负的时间长了,潜意识中就认可了这种欺负,已经丧失了反抗的意识和勇气。

但李鸿章要接着欺负善良的戈登先生。伴随着苏州城破,还有一招足以突破戈登先生想象的打击,正等待着他。

推心置腹的忽悠

苏州之战,李秀成黯然神伤。

说到底,李秀成是站错了阵营,导致了势孤力单。他纵然再优秀,也只能以一己之力,独抗曾国藩与李鸿章这两大绝世高手的精英阵营。李秀成没有支持者,也没有能与曾李抗衡的盟友,他不是败在李鸿章之手,而是败在以传统儒家士大夫为核心的精英阵营之手。

这要怪洪秀全屡试不第,迁怒于儒家文化,引发了儒家学者的重重焦虑,也为李秀成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敌人。但李秀成显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相反,他将苏州之败归结于常胜军的炮火优势。

他说:苏杭之误事,洋鬼作怪,领李抚台之赏,攻我各路城池,攻克苏州等县,非算李鸿章本事,实得洋鬼之能。

伤感之下,心细如发的李秀成立即察觉到了城中的异动,知道他的部属正在酝酿着献城投降之事。但此时的李秀成,已是心力交瘁。不要忘了,他的家人还悬于洪秀全的刀口之下,如果他回去晚了,洪秀全可就要大开杀戒了。

内外交困,李秀成心灰意懒,就带着自己的万人卫队,悄无声息地出城返回南京去了。

李秀成走了,留下来的慕王谭绍光召集郜永宽等人议事,想劝说他们放弃献城投降的想法。

从事发情形上来看,谭绍光应该是已经知道了郜永宽等人要杀自己,而谭绍光本人似乎也不反对这个结果。要知道,谭绍光自知无力回天,如果落在李鸿章之手,按朝廷律令,千刀万剐在所难免,倘若能够选择的话,他宁愿选择死于昔日的手足兄弟之手。

过程正是这样。议事之时,郜永宽在前面对谭绍光说话,吸引谭绍光的注意力,而汪有为则趁机绕到谭绍光身后,当众拔刀,刺杀了谭绍光。

情义英雄,含笑而殁。谭绍光求仁得仁,亦无所怨。只不过苏州城由此失控,引发了全城性的惊恐与轮暴。

当时有个叫谢绥之的书生,跟随淮军的大队人马进入苏州,他收罗城中太平军的图籍笔记,据此撰成《燐血丛钞》四卷,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