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第2/10页)

在各种关系之中,以以下三种最为重要。一是生存的关系,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即标榜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见得希望保持自我(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共通的性格。第二种关系乃是性关系。孟子说“食色性也”,把男女间的情欲与饮食摆在一起。以后中文“性”之一字与英文的sex等量齐观,看来缘由在此。第三种关系乃是经济关系,概括言之人类首先即希望保持生存的权力,次之生育繁殖,继续下去更要丰衣足食。连孔子也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可见得在正常状态之下,一个人应当去追逐名利。

因着以上三种关系的需要,齐宣王在孟子面前招供,他自己一生有三个大毛病:“寡人好勇”,他喜欢打仗。接着又是“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他喜欢在异性跟前找快乐。还有“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他喜欢搜罗金银囤积物资。孟子因着齐宣王之坦白,也就告诉他,这三点都是一般人的欲求,没有什么了不得。只要国王以百姓为重,在追求这类欲求时不忘记以全民福利为本位,并不妨碍他的王业。

而且欧洲在19世纪产生了三个大思想家。他们各以科学方法对上述三种关系作过个别的解释。达尔文(Charles Darwin)是生物学家,著有《天演论》(原文如此。——编者注)述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程序。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心理分析学派,发现了下意识(subconsciousness)的力量,尤其注重性的推动力(Sexual drive)在人类行为中所产生的作用。马克思(Karl Marx)提倡唯物史观:历史的重心在物品的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

如果齐宣王和孟子在公元前3世纪的一段对谈,不期而然的在19世纪末叶获得了西方思想家作释注支持,为什么齐宣王喜欢打仗?你去问达尔文吧。他为何又好色?去问弗洛伊德吧。(听说他闻名较迟,他的《梦的解析》出版于1900年。)为何他尚且好货?去问马克思吧,即此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关系都有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有些历史家就提及:人类的思想史到了19世纪的末年卷入物质主义的最高潮。

我们回头检阅中外文学作品,也发现上述的三种关系构成了各种小说与剧本不可或缺的题材。《西厢记》与《傲慢与偏见》可算采用单元题材,彼此都以男女关系作写作的重点。《玩偶之家》虽然在提倡女权,但是娜拉的丈夫叫她“我们的小松鼠”,又以她独自出外向人借债为不名誉,也就沾上了男女关系与金钱关系了。文学作品所叙述的横宽与纵深加长放大,三种关系挂钩的机会愈多,读者很容易地看出荷马所作史诗,就概括了以上三种关系。

我们再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提到借款逾期不还,贷方依约有权割去借方身上的一磅肉。这故事象征式地寓意于高利贷之可怕,也将一切责任推给犹太人。两方的交恶近于战斗状态,涉及生死关系。而实际情形也确系如此。我们在历史中可以找出威尼斯排斥犹太人的纪录。好几次还不许他们在岛上居住。剧中以主角波西亚女扮男装在法庭做律师。我不知道何以女扮男装在戏台上有特别的性之吸引力,也不知道这种倾向心理上健全与否,总之这也是《威尼斯商人》剧中特色。当然剧中也提及进出口商冒险经营,可能船货漂没。即此战斗、性爱和经济关系都牵拖上了。

我们一般观感:男动女静。男人对外,女人当家,在中世纪尤然。也在这种条件之下,独出的女性,打破这种规范,也特别有她们的魅力。《麦克白》以谋杀国王邓肯为题。麦克白本人只能打硬仗,谋杀不是他的专长,整个计划由麦克白夫人筹谋,最后也由她以匕首完成。剧中也表示她在不断地洗手,大概行凶时血溅指掌,她虽洗而终不能涤除内心的罪咎。剧中无直接提及经济关系之处。但是邓肯与麦克白分为堂表,国王被弑,麦克白继承王位,则富贵利禄是谋杀的动机,也是剧中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