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0亿人的幸福额度(第8/17页)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第一轮改造20年也未必能干完。当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只持续了六七年,本身是被政治冲突打断的特殊现象。中国能把这六七年不完整的援助化作一个完整的工业基础,和中国通过革命战争形成的先进结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有关系,不能作为各国的通例。

20年的工业输出远不是被输出国建设的结束。从中国的经验看,20年时间,最多也不过是把接收过来的工业体系理顺,刚刚从照猫画虎地操作机器变成理解机器是怎么工作的。20年前的实习生,到这个阶段也只是勉勉强强地当总工。

概括地说,这20年只是工业社会的入门期。还是拿中国当例子,1961年苏联向中国转让Mig-21战斗机的制造技术,1966年中国制造了第一架J-7。但是,能制造,能修理,只意味着中国人看懂了图纸,了解了制造流程。从设计思想上来说,依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知道苏联人是怎么设计的,但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这么设计,更不知道修改某一处设计会对飞机的整体性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直到80年代,中国人造的J-7飞机还是Mig-21的翻版,无法根据中国自己的需求和工业布局进行全面修改,产量一直不大。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开往前线的陆军偶尔看到一架J-7,都感觉异常惊奇:“中国也有尖头的飞机了!”中国人真正“吃透”Mig-21的图纸,敢于结合中国国情调整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的时候还在继续改进。最终停产J-7的时候,已经是2006年,离四代隐身战斗机首飞不足5年。

类似地,从1956年苏联援建的一汽投产,到中国吃透技术,自己从头建造、调试一个汽车生产基地,在二汽批量制造卡车,前后经历了22年时间。等到1986年,二汽产量和一汽持平,已经是30年时间过去了。

二三十年的入门期过后,只能说接受工业输出的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工业社会。但水平上,最多也就是几十年前接受输出时的先进水平,转眼一看,追赶当前先进水平的路还长着呢。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在最有利的国际环境下接受产业转移,又有充足的工业人口支撑,还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外局势和政府的各方面支持,又追赶了30多年,到现在也只是在规模上变成了一流工业国,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已经是最快的工业国发展案例了。

现在的世界,工业比我们中国当年接受苏联援助的时候复杂得多,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对工业的积极性比中国当年差得多。从社会结构上来说,这些国家还没经历过革命,搞工业的动员能力和中国当年没法比,所以,中国60年走过的路,这些国家走上100年也不稀奇。输出工业化这个交易如果做起来,是个长久的买卖,至少比美国印钞,比苏联扩张,比中国垄断世界消费品市场要长久。

中国这30年输入工业化,是个被动的过程。其实大部分国家都是不自觉地搞工业化输出或输入的,因为农业时代的思想一直主导着世界,大部分国家并没有主动引进工业,制造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意识。从历史上看,最大的主动两次输出(入)工业化,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苏联援助了一个半“五年计划”,一次是中国主动地进行三线建设。两次运动,各自从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分出一批工业“种子”到落后地区,发展成另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动机上说,两次输出(入)工业化都是因为军事压力。但客观上看,中国因此成为了输出(入)工业化经验最丰富的国家。如果中国选择这条路的话,只要把历史经验收拢一下,收发自如毫无问题。这是我们给世界引路的资格。

而且很显然,面对美国开始从战略上转向遏制中国,输出工业化也是对抗所有反华势力的最好办法。这些工业上本来要破产的国家,反华无非是因为不希望中国垄断工业,因为美国日本忽悠他们说要带他们进入工业时代。不管可信不可信,这起码算是一根救命稻草。如果中国以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身份向他们伸出合作之手,愿意帮助他们建设工业社会,中国做到的将不仅仅是消灭反华势力,而是成为世界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