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六章 患 京师 盛京(第4/7页)

对于这篇作用巨大的《飞将军赋》,老太监刘福来和孙传庭小酌聚会的时候,曾经笑着夸赞道:

“伯雅(孙传庭的字)这篇文章,足以赶得上咱们山东一万大军啊!”

对这个夸奖,孙传庭笑而不语,许久才是回答了这么一句话:

“也是把心中的话说说……”

孙传庭从入仕之后,就是为这大明朝尽心竭力,身为文臣,却披甲冲阵,几次出生入死,立下了惊天动地的大功勋,但到了最后,却因为皇帝亲信的几句谗言被抓到天牢中待斩等死,若是山东救他出来,他的命运就和那郑崇俭一个模样。

再怎么忠心爱国,再怎么受圣贤的教育,被朝廷这般的对待,心中怎么会没有怨气,此次胶州营在京师的举措,都是孙传庭来一个个步骤的布置,把胶州营打造成受到委屈,却没什么怨言的忠厚形象。

并且在舆论上,让朝廷和皇帝彻底的处于被动的局面,当日间他和刘福来以及山东系统内几个来自京师的头目商议的时候,众人都觉得孙传庭的这个计划虽然会有效,但朝廷却未必会按照预料来行动。

山东兵马立下大功,已经是天下人都看到的事情,难倒朝廷要装做瞎子,不闻不问吗?

但事情的结果却让众人都是瞠目结舌,朝廷的反应还真就是不闻不问,装做瞎子了,本来说要有个献捷的仪式,谁想到到了后来,竟然搞了个崇祯皇帝身体不适,回宫调养……

这种种的事情和遭遇,胶州营的各个情报系统都是动用了最高级别的信息传送,不怕耗费巨大,务求这些消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传送到山东相关人员的手中。

平日间胶州营的消息通传系统只是在军队和商行内部运行,此次则是第一次按照驿站的方式运行,整个山东都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受到京师这些情况的通报,把山东的报捷兵马在京师遭遇的种种,明明白白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山东地方、甚至是胶州营内部,都有许多觉得朝廷是正统,崇祯皇帝是大义所在的人士,毕竟大明已经是存在了这么多年,很多东西在人的心中都是根深蒂固,不能动摇的。

孙传庭明白这一点,他就是要用这皇帝和朝廷的所作所为,来让这些抱有幻想的人们彻底的死心。

让他感觉到欣慰的是,朝廷在这一点上和他“配合”的很不错。

那《飞将军赋》自然是孙传庭的手笔,孙传庭出身科举,不过对于文辞诗赋却并不精通,但这文章却是带着自己的怨气出手,诗词歌赋,蕴含真情者动人,这文章实际上就是抒发孙传庭自己的悲愤和感慨。

有他自己的真情实意在,又有他这个层次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震撼人心,效果极为的强烈。

偏偏正月下旬,就连朝廷的反应都是在孙传庭的算计之中,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开始在暗地里查禁这文章。

这种行为,无疑是让这篇文章引起了更大范围的注意,加上市井之中的种种传闻,整个京师的舆论都开始变得沸腾,指责朝廷凉薄,苛待功臣的舆论更是越来越盛,总算是把朝廷成功的架在了火上去烤。

京师是天下间的中心,这样的舆论风波,肯定会通过京师向外传播,扩散到各个省份,除却让天下人对朝廷和天子产生怀疑之外,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证明了胶州营的这场大胜,这场胜利对任何人来说,都太过匪夷所思,只有通过朝廷,这个目前意义上的最权威声音发出去,才是最有效的证明。

本来以崇祯皇帝这个层级,下面的人想要隐藏消息,他根本不可能知道,但这《飞将军赋》却不知道因为什么从田妃那边传了进去,崇祯皇帝对大臣和内官在心底就有一种不信任感,有时候也通过自己的后宫亲属来搜集一些情报之类的东西,结果莫名其妙的,田妃这个方面,有人给送上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