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天宝旧事(第2/4页)

“难道就无人替他求情?”李沧海低眉问道。

高洛川摇头道:“凡是替他求情之人,皆被以共罪论处,谁还敢多言?自那以后,秦复这两个字就成了一种禁忌,无人敢提,生怕因此而受到牵连。”

李沧海揉着眉心,陷入了沉思之中。

片刻过后,他问道:“两位大人可知此案是否有案词留下?”

“但凡审案,须得留有案词,此乃律法所定,普通案件尚且有案词保留,三司会审如此重要之案件,自然也有案词留下。”崔涣捋着胡须说道。

“如此说来,吏部之内也有案词保留了?”李沧海问道。

高洛川却突然叹了口气,说道:“吏部之内原本确实是有,但后来却不翼而飞。”

李沧海心中一沉,忙问道:“高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高洛川皱眉道:“十四年前,老夫作为吏部侍郎曾参与过此案,案词一式五份,参与审理的三法司与洛阳府保存四份,余下一份上呈圣上。案件结束之后,我奉命将吏部案词封存保管。数年之后,我升任吏部尚书,在接手之时,曾前去查看历年案宗,却发现有关秦复之案的案词不见了踪迹,只因案件已经过去许久,是以老夫并未在意。”

李沧海眯起了眼睛,高洛川所说,可以断定案词确实存在。这也让他更加确定之前猜测,有人盗走了案词。

思索片刻过后,李沧海接着问道:“高大人。当年上呈给圣上的那份案词,可是由三法司亲自递交给圣上的?”

高洛川想了想。摇头说道:“此案虽说是三法司共同审理,但真正主事者乃是当时的相国。李林甫。按照规矩,三法司审理之后,要交给李林甫,之后再由李林甫上呈给陛下御览。”

“李林甫?”李沧海摸了摸鼻子,对于这个名字他却是不陌生。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相,论起辈分来,当今奸相杨国忠还是他的后生晚辈。

据他所知,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可以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最关键人物。

李沧海沉思了片刻,忽然问道:“两位大人,李林甫与秦复之间是否有嫌隙?”

“你怎知他们之间有所嫌隙的?”崔涣感到有些诧异地问道。

“他们之间究竟有何嫌隙?”李沧海没有回答崔涣,而是迫不及待的问道。

崔涣皱了皱眉头。说道:“李林甫继任宰相之后,秦复曾几次三番的上奏折给圣上,说他独揽朝权,蒙蔽圣听。还企图加害前相张九龄,两人之间早已势同水火。”

李沧海想了想后,继续问道:“不过我有些不解。秦复既然在边境镇守,为何会突然回到洛阳?”

“据说是其子身染重病。有性命之危,他才自边境回到洛阳。”崔涣说道。

“原来如此。但不知秦复有几子?”李沧海哦了一声,问道。

“秦复只有一子,当时不过幼学之龄。”崔涣回想了片刻,长叹道:“可怜小小年纪,也没能逃脱断头之厄。”

李沧海揉了揉眉心,心中对整件事情逐渐有了大致了解。

“李大人,此事已经过去了十四年,你真要再次调查此事?”崔涣皱眉问道。

李沧海抬起头,他看了下崔涣,深深地道:“崔大人,我想知道,对于此案你是如何认为的,你相信秦复真的通敌叛国吗?”

崔涣愣了下,他和高洛川两人对视了一眼,沉声道:“老实说,老夫不相信秦复会通敌叛国,他镇守边关十余年,若是想要通敌叛国,又何必等那么久?只是,三司会审向来公允,又岂会冤枉他?”

高洛川也点头说道:“我当年虽没有直接参与审案,但也知道指认秦复通敌叛国之人证、物证皆有不少,何况秦复都承认了自己通敌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