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一辈子的绿帽皇帝――唐中宗李显(第3/6页)

于是,唐中宗下诏,以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已为南阳王,崔率瑋为博陵王,并皆“罢知政事,赐金帛鞍马,令朝朔望”至此,五王失权,武三思把昔日窜逐的武后旧党悉召入朝,“不附武后者斥之,大权尽归(武)三思矣”。

当初政变时抱持唐中宗上马、扈卫他冲进玄武门的驸马都尉王同皎,闻知五王失势,韦后、武三思秽乱宫闱,“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同座饮酒的,有好友张仲之等人。王驸马在家里说说也就算了,偏偏门外有耳,众人话语被两个借住的“客人”听了进去。帘外“有心人”并非旁人,而是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宋之问与其弟宋之逊。

宋之问诗歌虽好,人品极差。武则天时代,老小伙为了能一近老太太“御眼”,天天在朝殿上招摇。由于患有口臭,宋之问口中还常含鸡舌香,准备武老太太哪天高兴“幸”他时留下美好印象。天公不做美,武后身边男宠太多,还真没怎么留恋身边官为少府监丞的半老美男子。此门不通,又求官心切,宋之问兄弟投靠张易之兄弟,阿谀奉承,席间敬酒,笔间写诗,哄小伙子们开心。二张倒台,宋氏兄弟俩声名狼籍,被贬至岭南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安置。岭南地僻多瘟,哥俩热得不行,相约从贬所逃归,过汉江时(今襄阳附近),宋之问还留下《渡汉江》一诗,名播千载:“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宋兄弟逃归洛阳,无人敢接纳,唯独昔日朋友王同皎非常义气,把他们藏在自己家中。听见恩公王同皎斥骂武三思与韦后,奸狡的宋氏兄弟暗中派侄甥王昙、李悛二人去武三思“告状”,“欲以自赎”。

武三思闻讯,愤恨不已。与几个心腹一合计,武三思就派王、李二人把这位驸马爷告上朝廷,诬王同皎与洛阳人张仲之等人准备杀武三思,废韦皇后。

唐中宗接表,赫然大怒,命杨再思、韦巨源等高官旁听,监察御史姚绍之等人主审。按理,王同皎不仅在中宗复辟时立过大功,他还是中宗女儿定安公主的夫婿,即使如此,庸君仍然不肯饶过。

府堂开审。张仲之富贵之子,宫内宫外认识不少人,自然知悉武三思、韦后等人的淫乱事情。虽被仗打、夹指,张仲之仍不屈服,朗声大骂武三思与韦后通奸之事。杨再思、韦巨源却是官场老滑头,假装打瞌睡没听见。主审姚绍之窘急,马上命手下送张仲之入大狱死囚牢。张仲之跳脚大骂不已,姚绍之命人猛力击打,折其双臂,然后立刻结案,以谋逆罪斩杀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并施以族诛。王同皎临刑,“神色不变,天下莫不冤之。”想当初没有他的一番激励,唐中宗连马也不敢骑上去,更甭提入宫废武后了。

宋之问兄弟自然升官,武三思亲自引见,拜之为鸿胪丞,不久,擢升他为考功员外郎。进“组织部”重用。日后睿宗继位,又贬宋之问于钦州(今广西境内)。老哥们穷极之下,又写《题大庾岭北驿》:“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人品虽差,诗做得极好,不过等到玄宗登基,宋之问终被赐死。

过了数日,武三思又派郑愔上奏,诬告已被外任当各州刺史的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已、崔光瑋五人与王同皎通谋。这“五王”此时连自辩的机会也没有,马上就有诏书下来,把五人长流于偏远小州做司马。

两个多月后,武三思派手下书写载有韦后“秽行”的大字报,张贴于天津桥上。唐中宗震怒。一般绿帽乌龟都是掩耳盗铃之辈,最恨别人揭短,他马上派御史大夫李承嘉。“穷覆其事”,要彻底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