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武明决的盛世帝王――唐玄宗(第2/14页)

李隆基连连点头。由于怕忽然召王琚为心腹官员招来物议,玄宗就问王琚:“君有何技艺,可隐迹与寡人游处?”

王琚也爽快,“臣炼丹药,谈谐嘲咏,堪与优人(戏子)比肩。”

李隆基大喜。转天,就授其为崇文殿学士,“与之为友,恨相知晚,呼为王十一。”唐人密友之间,常以大排行相称。

唐玄宗一直瞻前顾后,太平公主那边却一直不闲着。她与窦怀贞、常元楷等文臣武将日夜谋划,准备行废立之事。同时,又暗派宫女元氏往玄宗常服用的补品赤箭粉中放毒,准备毒死玄宗。

时势至此,中外颇有耳闻。远在东都洛阳的左丞张说也派人送给玄宗一把佩刀,意思是让玄宗下决心。荆州长史崔日用也劝:“太平公主谋逆日甚,陛下昔日在东宫,犹为臣子,当时若想诛讨逆党,还真要前思后想,花大气力。现陛下已居大宝,诏书一下,谁敢不从!万一奸人得志,悔之无及!”

玄宗深觉有理,但总觉投鼠忌器:“诚如爱卿所言,但怕会惊动上皇。”

“天子之孝在于安定四海。假如奸人得志,则社稷宗庙不存,安得为孝!请先定禁军,后收逆党,则不会惊动上皇。”

王琚也一旁催促:“事势大急,不可不速发!”

于是,玄宗以崔日用为吏部侍郎,加紧准备工作。

公元713年阴历七月初一,大臣魏知古上告太平公主要在七月四日作乱,准备派禁军首领常元楷、李慈率兵入武德殿,窦怀贞等人将在南牙起兵响应。

事已至此,不得不发。

唐玄宗便与兄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吏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内执事高力士等人定计,决定起兵诛杀太平公主一党。

阴历七月甲子早晨,玄宗派王毛仲取御马三百匹,兵士三百人(这个高丽人此次倒没躲),从武德殿入虔化门,宣召禁卫军的首领常元楷和李慈。两人不知有变,皇帝有诏,马上晋见。刚入殿门,刀剑相加,两位羽林大将的脑袋登时滚落在地。萧至忠、岑羲等几个太平公主党羽正在朝堂上等着上朝,兵士上前,二话不说,把几人按在当地,立刻斩首(可惜这萧至忠,九世卿族士家,还曾为睿宗与太平公主在中宗面前说过好话,一旦“站错队”,一死难免)。窦怀贞逃入御沟,绝望之余,知道求活无望,就蹲在臭水中用裤带自缢而死。

睿宗闻变,慌忙奔登承正门楼。郭元振驰至,奏称“奉皇帝诏诛窦怀贞等人,无他也。”睿宗这才缓过神,下诏“罪状(窦)怀贞等”。转日,睿宗又传旨:“自今军国刑政,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患,以遂素心。”避居百福内殿,完全把天下交给儿子。睿宗下场还算不错,又活了三年,于开元四年夏天崩逝,时年五十五,和他哥哥中宗死时一样大。但中宗是被韦后毒死,睿宗是善终。

太平公主闻变,逃入南山寺庙。发昏当不了死,三日后,被军士逮捕,“赐死于家”,其被封为王爷的三个儿子皆被杀,只有小儿子薛崇暕因为“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氏,官爵如故。此人当初与李隆基诛韦后,立功不少,故而一直站对了“队”。

没收太平公主财产时,发现“财货山积,珍物侔于御府,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之数年不尽。”

大定之后,玄宗封王琚为户部尚书,王毛仲为辅国大将军,张说为检校中书令,刘幽求为尚书左仆射,郭元振兼御史大夫,并赐死逆党崔湜等人。同时,以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

唐太宗时代,内侍连三品官都没有,只是“守门传命”已;武后时,宦官也不用事;唐中宗宠信宦官,七品以上的宦官有一千多人,“然衣绯者尚寡”;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高力士等人有定策大功,宦官开始得势,增至三千多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