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注(第2/4页)

[41]参考曲晓范「偽满时期东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近代东北城市的歷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5~323页。

[42]许雪姬访问《日治时期在「满州」的台湾人》,第595页。

[43]于衡《烽火十五年》,第20页。

[44]李新《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9页。

[45]被围国军家书中有提及「八十万市民」。参见戚发祥、姜东平主编《兵临城下的家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46]张正隆《雪白血红:国共东北大决战歷史真相》,第441页。

[47]龙应台访问于祺元,2009年5月13日,长春。

[48]张正隆《雪白血红:国共东北大决战歷史真相》,第648页。

[49]戚发祥、姜东平主编《兵临城下的家书》,第71页。

[50]《新文化报》是吉林省本地的综合类都市日报,创刊於1988年。

[51]柏杨口述,周碧瑟执笔《柏杨回忆录》,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第173页。

[52]于衡《烽火十五年》,第137页。

[53]「蒋介石日记手稿」,1948年1月25日。原件收藏於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

[54]许雪姬访问《日治时期在「满州」的台湾人》,第602页。

[55]龙应台访问林精武,2009年6月26日,台北。

[56]林精武《烽火碎片》,自印,台北,第64页。

[57]「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发表於1948年12月17日,被公认是由毛泽东起草的广播稿,后来亦有人质疑此广播稿作者并非毛泽东。

[58]林精武《烽火碎片》,第72页。

[59]王彬「淮海战役:六十年前定江山」,《新世纪周刊》网路版,2008年第三十五期(http://xsjz.qikan.com/ArticleView.aspx?titleid=xsjz20083540)。

[60]周明、王逸之《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台北知兵堂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61]「淮海战役解放军用猪肉粉条劝降国民党士兵」,《解放军报》,2009年2月3日。

[62]资料源出大河网,转载自央视国际网www.cctv.com,2007年7月10日(http://news.cctv.com/20070710/109168.shtml)。

[63]同註60。

[64]此资料在张鸣的文章「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http://www.tecn.cn/data/13973.html),以及陈永发的《中国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第441页中均有提及。

[65]王茀林《陆军第六十四军抗战戡乱经过纪要目录》,自印,第71页。王茀林是六十四师副师长。有些歷史学家对此段回忆存疑。

[66]周明、王逸之《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第187页。

[67]那志良(1908~1998 年),字心如,北京宛平人,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此段回忆收录在「时代话题编辑委员会」编的《离开大陆的那一天》,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87年,第171页。

[68]柏杨口述,周碧瑟执笔《柏杨回忆录》,第180页。

[69]刘绍唐《红色中国的叛徒》,台北新中国出版社,1951年,第26页。

[70]陈锦昌《蒋中正迁台记》,台北向阳文化,2005年,第82~85页。

[71]译自堀田善卫《上海て》,东京筑摩书房,1969年,第92~96页。

[72]「蒋介石日记手稿」,1945年8月10日。原件收藏於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

[73]朝鲜地下组织在1932 年虹口公园置炸弹暗杀日本派遣军司令官白川义则。重光葵时任上海领事,在爆炸现场。

[74]1935年5月,梅津以天津日租界两名亲日记者被杀為藉口,强求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签订「何梅协定」:一,取消河北省内一切国民党党部;二,撤退国民党驻河北省的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国民党中央军及宪兵三团;三,解散国民党军分会政治训练处及蓝衣社、励志社;四,罢免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五,取缔一切反日团体及活动。自此,华北危机更趋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