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战争洗礼:犹委会在卫国战争中的诞生及其作用(第2/2页)

[14]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也指出,苏联情报局“及其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认为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策、我们共产党的利益是必不可少的。”[15]

作为苏联国内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合法的中央犹太人组织,犹委会在履行对外宣传使命的同时,也对苏联犹太人的生存和犹太文化的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为此,犹委会与国家领导人和地方政权机构反复进行交涉,通过各种途径为生计困难的苏联犹太人作家、犹太难民争取和提供救助;它还以保存和复兴犹太文化为己任,不仅把一大批意第绪语诗人、小说家、批评家和记者以及残存下来的犹太文化机构如意第绪语《真理报》出版社、国家犹太剧院等团结在自己周围,而且还通过组织“文学之夜”沙龙、出版意第绪语书籍等方式,为复兴犹太文化竭尽所能。为了解决疏散到苏联内地的犹太难民的安置问题,1944年2月15日,米霍埃尔斯、爱泼斯坦和费费尔联名向苏联政府提出了在俄国犹太人的传统聚居地克里木建立犹太族自治共和国的建议(简称“克里木方案”)。[16]战争期间,反犹主义在苏联普通民众当中和一些苏联党政部门内部再次死灰复燃,不少犹太人被解除公职,犹太人被指逃避战争,甚至在许多公开场合遭到殴打和侮辱。为此,犹委会把与反犹太主义进行斗争列为自己的第二项重大任务,竭力维护犹太同胞的权益。

二战刚刚结束之际,苏联政府仍旧希望调动西方的亲苏力量特别是亲苏犹太人组织来为苏联的对外宣传政策服务,因此不断鼓励亲苏的美国犹太组织与苏联及犹委会保持关系。而犹委会也非常渴望能够维持与世界犹太人组织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来之不易的联系,以便让苏联犹太人重新回到世界犹太人大家庭中去。经过苏联政府精心安排,一批重要的西方犹太人组织及其领导人、著名记者先后来苏访问,其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1946年1月11日到6月3日美国犹太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委员会主席B.Z.戈尔德贝格对苏联的访问和1946年9月底到1947年1月初美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自由晨报》的主编保罗·诺维克的苏联之行。他们都是苏联的忠实朋友,受到苏联政府和犹委会的热情款待,不仅参观了苏联国内的许多地方,而且与各地政府官员和犹太人进行了座谈,收集了许多关于苏联犹太人的宣传资料。在这些接待活动中,犹委会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随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结束,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爆发,犹委会在国内的处境日趋严酷,其命运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