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第2/2页)

可惜这种祥和的发展局面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947年,美苏对抗的冷战开始了。接着,潜伏着的苏南矛盾很快浮出水面,终于导致1948年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局。国际局势风云突变,苏联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指挥东欧各国共产党发动了一场普遍的暴力夺权运动。从此,东欧各国被强制移植斯大林模式:或者像苏联一样直接实行一党专制,或者在形式上保留多党制,而实际上还是共产党独掌政权;消灭了发育到不同程度的市场经济,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上一律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农业集体化。东欧各国在1948年前后的“第二次夺权运动”,表面看是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胜利,实际上是东欧各国党付出了独立自主的代价,把党和国家的命运完全和苏联绑在一起。东欧国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原以为在消灭了法西斯国家以后,可以走上真正独立、民主的发展道路,但历史又一次出现曲折,东欧民族解放、人民民主的发展再次被阻碍。

冷战格局育造了东欧,东欧则是冷战的受害者,为冷战承受了牺牲。

冷战格局下的苏美对抗,就苏联来说,虽然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力量已大大膨胀起来,并在欧洲占据有利的战略态势,足以和美国抗衡;但是,就综合国力而论,苏联则远远比不上美国。从综合实力来说,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远远超过了苏联统率的华沙条约组织。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后,北约有15个成员国,土地总面积约22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3900万。1955年华沙条约签订时,拥有8个成员国,土地总面积为23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260万。就是说,北约和华沙相比较,土地的面积相当,人口超过华约的60%,而国民生产总值则高出华约3倍。从地域上说,北约的15个成员国家,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和心脏地带,是近代以来世界的先进地区。那么,在综合实力相差悬殊的条件下,苏联统率的华约集团能够和美国统率的北约集团抗衡,靠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是什么因素使得苏联统率的华约集团在综合实力方面的明显劣势得以弥补?

苏联和华约集团弥补自身综合实力不足的是政治因素。首先是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得苏联及其华约集团虽然在综合实力上落后,但在发展军事工业和国防军事拨款方面,能够和美国及北约集团竞赛。其次,华约组织是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跨国界紧密型综合体,它不仅是一个国际军事同盟集团,更是一个内向性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一体化的紧密实体。在这方面,华沙条约可以说是不同于任何国际同盟条约。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勃列日涅夫主义”,正是华沙条约组织这种特性的“理论”升华。华沙条约在政治方面的这些特点,在一定时段里能发挥出实际效能,弥补它在和北约抗衡中的综合实力的不足。但是,从长远来说,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华沙条约集团在冷战对抗中最终失败的结局。

苏联和华约集团在冷战对抗中最终失败,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发展一系列因素的结果。其中,1956年纳吉在匈牙利的改革,虽然十分短暂,毕竟是对冷战格局的挑战。1968年杜布切克在捷克的改革,明确地表示要摆脱苏联的控制,无疑也是对冷战格局的冲击。苏联纠集华约其他国家,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说明苏联除了出动军队之外,其他措施已难以维护华约的整体性了。在这前后,苏联凭借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和科技资本,乘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里无力他顾之机,在核军备竞赛上取得某些单项的优势,达到自己在霸权主义道路上的巅峰状态。同时,苏联以武力镇压了“布拉格之春”,强化对东欧的军事控制,对美国和北约集团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但是,巅峰状态往往是下滑的开始,70年代成为苏联盛极而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