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第3/4页)

战象的广泛运用,同样也对伙伴骑兵及其后继者们的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战象的冲击力和自身产生的气味,对于骑兵作战有着天然的压制性。一次成功的战象冲锋,足以让一场骑兵战分出胜负,但战象不仅对敌军,对己方骑兵的作战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友军的骑兵无法穿过战象的队列前进,这使得将战象和骑兵混合作战,成为效果显著而又极具风险的选择。不止一个战例都说明,在狭窄战场使用战象,会影响到友军的骑兵自由运动。

继业者战争期间的实际需求,和大量优秀骑兵指挥官的轮番涌现,使得伙伴骑兵的战术发展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数十年内,达到了难以复制的高峰。可随着初代继业者们的相继辞世,和各希腊化王国的建立成型,东地中海世界的战火逐渐冷却下来。连续半个世纪战火导致的人力损失,连带着蛮族入侵和经济衰退的危机,严重影响到了希腊化王朝的军事发展。

比如在伙伴骑兵的故乡,马其顿的骑兵水平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在继业者战争结束后的大约半个世纪里,马其顿引以自傲的国家军队,几乎处于完全崩溃的状态。直到公元前223年,史书上才详细提及一支规模可观的马其顿军队,重新开始积极干涉国外事务。这一过程中,以自耕农为来源的马其顿步兵,随着农业的逐渐恢复,相对迅速地恢复了规模和战斗力。但来自于贵族阶级的伙伴骑兵,却由于经济衰退和大规模移民,难以在短时间内重组起来。

骑兵实力的衰退,也间接导致了骑兵战术的退步。数量的不足,使得马其顿骑兵在战场上只能主要执行反骑兵任务,或战场外的侦察任务,而原有的打击步兵的能力,很有可能严重衰退了。甚至一些更极端的学者认为,马其顿骑兵一度放弃了持矛冲击的作战方式,而恢复了老式的希腊骑兵武装,以短矛进行战斗。这种猜想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实,但不可辩驳的事实是,马其顿骑兵再也未能像他们在喀罗尼亚、伊苏斯和高加米拉的前辈一样,以一次横扫千军的猛烈冲击,通过彻底摧毁一条步兵战线来决定会战胜负。马其顿军队越来越依靠步兵方阵,去执行原来属于伙伴骑兵的进攻任务。尽管马其顿方阵的正面战斗力很强大,但进攻战斗所需的机动性和地形适应性却是方阵所欠缺的,这种不足引发了多次会战的惨败。

◎ 图为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的腓力五世和亚历山德罗斯之子阿明塔斯。尽管腓力五世是一个极善发挥部队机动性的战术指挥官,但他麾下的骑兵数量严重不足,使得他擅长的突袭战术不免打了折扣。

不过在塞硫西帝国的军队中,充沛的骑手和马匹来源,使得其骑兵部队建设不受限制。客观条件的具备,使得塞硫西骑兵的战术应用仍有一定的发展。我们前面说过,塞硫西帝国统治期间,最重要的骑兵改革就是铁甲骑兵的引入。相比伙伴骑兵,铁甲骑兵可谓有得亦有失。一方面,骑手和马匹所受的周全保护,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大冲击力,使得骑兵指挥官敢于对结阵的重步兵进行坚决的冲锋。以往对伙伴骑兵而言,正面冲击结阵重步兵,是不敢越一步的雷池。但在另一方面,铁甲骑兵缓慢而笨重,在战场上常常耐力不济。而且,机动性的严重下降,使得铁甲骑兵面对敌军的轻装部队时,显得格外脆弱。

因此铁甲骑兵的引入,不仅对塞硫西骑兵的整体发展更是对伙伴骑兵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虽然有的伙伴骑兵和近卫骑兵并未被改编为具装骑兵,但铁甲骑兵的装备特点被部分移植到伙伴骑兵上,也从而对伙伴骑兵的战术运用产生了影响。这一时期的伙伴骑兵,或许更应该被称作“半具装式”的重骑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会和铁甲骑兵一起,执行对敌军重步兵的正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