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争:英格兰长弓的辉煌轨迹(第3/9页)

随后6年的战事显得风平浪静。在1346年夏天,为了支援处境困难的佛兰德斯和布列塔尼盟军,爱德华三世在英格兰征召英军,并公开宣布自己将前往支援吉耶纳。然而他的军队自朴茨茅斯启航后,直抵法国北部并登陆。很显然爱德华希望继续运用他已经十分成熟的步弓配合战术,与法军展开一场会战;但是为此在与他的低地国家盟军相距甚远的地方登陆,这无疑冒着很大的风险。

在得知英军登陆的消息后,法王腓力六世下令停止对吉耶纳公国的进攻,并转向诺曼底方向以截击英军。英王爱德华在登陆后便先向东行军,尔后折向北,以便靠近法兰西边境,与他的佛兰德斯盟军会合。腓力六世决定阻止英军渡过塞纳河;他下令让集结的法军将塞纳河下游所有的桥摧毁,并沿河布防以阻止英军从渡口浅水区徒步涉水过河。当英军到达塞纳河附近时,爱德华发现法军已经早一步赶到了塞纳河对岸,且附近的桥均已遭到破坏。爱德华因此向东朝着巴黎方向行进,并继续寻找可以渡河的桥梁。但随着英军逐渐靠近巴黎,仍然没能找到易于夺取和修复的桥。爱德华此时表现出了他优秀的判断力。他派一支英军继续靠近巴黎城,同时夺取了一座桥梁,并命令工兵进行修复。法军不能将英军对巴黎的威胁弃之不顾,法王决定保持对英军的监视,同时分兵保护巴黎城。由此,英军顺利修复桥梁,并渡过了塞纳河。此时对于英军来说,形势变得非常有利。法军正在重新集结,而佛兰德斯方面的盟军正在依约向集合点推进。只要与盟军会合,英军就能够获得前进基地,能够更好地为之后可能发生的会战做好准备。

但是事与愿违。在接近一个月的行军中,受到征召的法军从各处赶来,加入法王的队伍,紧紧追赶着英军。而英军则因为长途跋涉,损耗了不少马匹和装备,补给问题也愈发突出。在英军通过徒涉越过了法军封锁的塞纳河后,又一个难题摆在了爱德华面前——他得知佛兰德斯盟军因为遇到了法军强硬的阻击,已经被迫后撤离开预定的集合区域了。

在这紧要关头,爱德华国王再次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统帅的决断与魄力。他对主要由他和他的祖父创立并发展的英格兰长弓战术体系十分有信心,决定与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法军进行一次会战。这套多兵种协调战术体系的战术思路十分清晰——在部队处于防御状态的基础上,骑兵下马,以下马骑士作为正面防御力量建立防线,在防线后方布置长弓兵,在对防线发动攻击的敌军攻击范围之外以投射火力给对方造成伤亡。若敌人以重步兵与骑兵发动攻势,便稳固防线,依靠英格兰长弓手作为还击手段;如若进攻的敌人多为轻步兵,缺乏重步兵与骑兵,英格兰骑兵可以择机上马,以马上突击冲散敌军。当敌人的有生力量遭到大量杀伤后,英格兰的骑兵则又将上马作战,以期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此战英法双方兵力确切数字无法得到准确统计,但可以确信的是双方力量对比相当悬殊。法军总兵力可能超过3万,其中有约1万名骑兵(由骑士、普通重骑兵和一部分轻骑兵组成),6000人左右的雇佣热那亚十字弩手,以及数千到一万人左右的缺乏纪律与训练的征募兵(大部分是农夫)。而英军的部队仅包括约5500名长弓手以及数量在2500人左右的重骑兵,以及大约1000名威尔士长矛手。

爱德华将英军部署在克雷西村附近的一个低矮的小山上,以便居高临下迎击法军。爱德华选择的地形极为有利,山坡前正对法军的必经之路,山脊上分布有大片森林,山两侧有河流与村庄作屏护,右翼是克雷西村,左翼是瓦迪库尔特村,长弓手们还在阵前设立了由尖木组成的拒马。爱德华将部队分为3个大队,分别由爱德华王子(即黑太子爱德华)、诺萨顿伯爵以及他本人指挥。右翼部队由黑太子率领,部署于靠近克雷西的位置,以河流作为屏障;左翼部队由诺萨顿伯爵率领,部署在瓦迪库尔特村附近,依靠树林和拒马作为掩护;由英王本人率领的本队则配置在战线稍后的位置,坐镇中央,整个布阵情况呈现出一个倒V字型。爱德华三世下令所有重骑兵下马,与部队中的威尔士长矛手组成紧密横队并配置在阵型前方,并将长弓手配置在防线侧后,组成了十分严密的防御阵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