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争:英格兰长弓的辉煌轨迹(第7/9页)

以法王约翰二世的太子(即后来的法王查理五世)为首的法国摄政者,不同意约翰二世在作为人质期间与英格兰达成的苛刻条约。英军随之对法国进行了数次掠夺性质的军事打击;法国王室难以同时应对英军的掠夺,国家经济崩溃以及下层平民反抗等不利情况,最后于1360年被迫签订极其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宣告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并休战。然而,在法王查理五世登基后不久,为夺回遭侵占的领土,战争又开始了。

最后的辉煌:阿金库尔会战

让我们回到1415年10月24日夜的阿金库尔。

此时已是欧洲中世纪的尾声,英法百年战争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78年。当年,英军在英王爱德华三世和其子黑太子爱德华的率领下,先后在克雷西和普瓦捷两次以少胜多,击败欧洲最负盛名的法国贵族骑士军团,迫使法国采取避战策略。然而腓力六世与约翰二世的后继者,法王查理五世着手整顿内政,编练军队,并任命法国骑士统帅,被称为“布列塔尼之鹰”的贝特朗·杜·盖克兰统领法军,以突袭和游击战术屡败英军,逐步蚕食英国在法国境内从布列塔尼到吉耶纳的领地。至1380年贝特朗去世,英国已退守沿海地域。英军意识到仅凭侵袭与掠夺行动无法使地大物博的法国屈服,战争陷入僵持局面。1396年两国缔结20年停战协定,英国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

这个脆弱的和平局面很快被打破。1413年,年仅25岁的亨利五世登上英国王位。年轻的英王志向远大,立志击败法国,夺取王位。即位不久,法国统治阶级中的勃艮地、阿曼雅克两派便发生内讧,底层农民也起义反抗法国贵族统治;亨利借此机会,向法国提出新的领土要求,并请求迎娶法王的女儿凯瑟琳公主。法国方面将亨利的要求予以回绝。1415年7月,亨利正式向法国宣战,不久便率领约1万英军从南安普敦出发,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在塞纳河口的哈夫勒尔登陆。亨利此次远征,依然奉行自爱德华三世以来历代英王的袭扰战略——他的目标是掠夺法国资源,攻占法国城市,伺机与法军交战。

然而战争进程并不像亨利预想的那样发展。哈夫勒尔守军在围城战中进行了艰苦的抵抗,随后英军又遭遇了横行的痢疾。而在英军前往加莱港的途中,英军遭到了法国皇室总管查理·阿布莱特率领的法国先遣军的袭击。周边地区的法军也同样在试图切断英军的补给来源,英军不仅难以保证正常的伙食供应,在秋季的大雨到来时更是因为缺少遮蔽,而不得不冒雨行动。

法王查理六世在召开御前会议后,命令封建领主集结各自的军队前去与正在索姆河畔阿贝维尔驻扎的皇室总管阿布莱特汇合,与英军决战。在奥布莱特的先遣军一路尾随英军的时候,由法国大元帅布锡考特率领的大部法军从茹昂出发,渡过索姆河,并在10月20日与法国先遣军会师。随后两军向西北方向前进,最后,阿布莱特与布锡考特决意与英军决战,在阿金库尔附近率部拦住了英军的去路。

双方战役参加人数在不同资料中差异较大,亦不乏夸张之辞。现代研究观点认为,英军大约合计有6000人,其中900人为装备较好的骑士(作为下马骑士参战),剩余5000人皆为长弓手;法军人数最多可能在3.6万人左右,其中1.1万人为骑兵,1.8万人为下马徒步参战的重装骑士(大部为侍从武士),剩余7000人为热那亚雇佣的十字弩射手(其中包括少数弓箭手)以及少量长矛手。

法军统帅阿布莱特与布锡考特绝非平庸之辈。皇室总管阿布莱特是累战之将,素以用兵谨慎著称,而大元帅布锡考特更是法国赫赫有名的骑士,曾经多次率领十字军四处征战,还曾率部与欧洲联军一同抗击奥斯曼土耳其入侵。他在尼科波利斯战役中遭到土耳其军俘虏,后被赎回。从古代手稿中发现的计划书证实,布锡考特为这次会战制定了十分详尽的战略部署。法军按照惯例排出三条阵线,准备向英军依序发动攻击。居于阵型中央的第一阵由阿布莱特和布锡考特率领,中央是8000名下马骑士组成的方阵,另有超过5000名弩手在两翼提供火力支援;布西高特在第一阵左翼和右翼分别部署了约1600和800名重骑兵,这两支机动部队的任务是在中央阵线接敌以后,迂回到英国长弓手的侧后进行包抄。第二阵包括大约6000名下马骑士;最后组成担负后卫的第三阵的是剩余的9000名骑兵,他们的任务是在第一阵与第二阵突破阵线后,扩大战果,扫清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