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仑关(1939年11月~1940年2月) 筋疲力尽(第2/7页)

现在对戴安澜来说最头疼的是,之前打某些高地,他的士兵没攻下来,导致杜聿明换郑洞国的部队,这事已叫他没面子了;如果攻不下界首,再换别的部队,那就真的要命了。戴安澜已持枪,望着眼前一个又一个敢死队员倒下,差一点自己就冲上去了。

事实是残酷的,怕什么有什么。

杜聿明果真又叫郑洞国支援戴安澜了。这一次,荣誉第1师过来的是郑庭笈第3团,杜还是留了面子,叫戴指挥这个团。

界首高地在阴郁的雾气中,被震天的喊杀声包围。

由光荣负伤的归队老兵组成的郑团,作战经验当然极为丰富,但由于日军凶顽至极,几个冲锋下来,九个连长伤亡了七个,连郑身边的司号长也中弹阵亡。

杜聿明亲自给郑庭笈打电话,叫其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把这一高地拿下。

杜叫郑、戴把各自部队的火炮集中起来,军部的重炮也调过来。同时,叫开战以来战绩显著但伤亡较轻的新编第22师进行超越式进攻,从后面越过第200师和荣誉第1师,直接摸向昆仑关。

12月27日,中国空军六架战机对驻守昆仑关的日军进行了空袭。转天,第5军对界首高地再次发起攻击。

这个高地,并非只有一个山包,而是数个互为掎角。中国军队几乎所有的炮火都倾斜在这几座山包上。

又激战了一天。机枪的火舌穿过郑庭笈团战士的身躯。怎么接近鬼子的堡垒、壕沟成为拿下界首高地的关键。郑团长最后拿出的办法是:入夜后,叫敢死队匍匐逼近日军堡垒、壕沟,混在尸体堆里,忍一宿不动;天亮后,先发起炮击;在炮击结束后,再奋起做近距离的肉搏。这当然极其危险,因为稍有闪失,敢死队员就会被自己的炮弹炸飞。

炮声停止后,朝霞下的阵地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战士拎着枪,一跃而起!两个,三个……对面壕沟里残存的日军目瞪口呆。

付出巨大代价后,第5军终于全歼界首高地群以津田悦二郎为首的日军。此时,山雾也已经转红。

中国的炮兵随即变换阵地,猛击昆仑关上的日军,接下来将是最后的一次步兵攻击。

昆仑关的日军虽刚刚补充了十万发子弹,但没有炮弹,只能藏在掩体里挨炸。虽然日本人在调兵遣将,但并没拿出一个全线反击的时间表,加上来援日军纷纷被阻击,导致苦撑的三木吉之助动了放弃昆仑关的念头。跟另一个联队长坂田元一沟通,后者也同意放弃。12月30日日落时分,关上的松本总三郎下令埋了三门重炮后,带着残兵开始在中国军队的枪林弹雨下突围。

1939年12月最后一天,邱清泉新编第22师邓军林第65团最先突入,把军旗插在昆仑关上!

昆仑关下的战壕,几乎被尸体填满,中国人,日本人。

整个战役中,第5军战死官兵5683人。杜聿明看到昆仑关上的猎猎军旗,他已疲倦至极。

大战间歇,翻看缴获的战利品时,杜聿明发现一个名叫《皇风万里》的小册子。

在这本口袋书中,日本人有一个记载:1937年冬,残酷的南京战,在城陷之际,两名中国装甲士兵,藏在一辆被击毁的坦克里,连连袭击日军……

杜聿明眉头紧皱。

杜聿明想起1938年春,他的装甲部队在湘潭地区的东安县收容整训,有个第1连的战士辗转而来,称自己与战友在南京方山外郊孤军奋战,利用一辆被打坏而停滞路边的坦克与日军周旋,打死三四十名鬼子,最后他在夜色中侥幸突围,战友则牺牲在南京城下。

杜聿明的装甲部队在1937年的冬夜有着深深的悲怆。还记得前面讲的一件事吧?

陷城之夜,装甲部队步兵炮教导队第2营军需官刘树芃终于上了船,开船前,叫人下去炸毁岸边的几辆坦克和汽车,但两个汽车兵和两个坦克兵舍不得。僵持中,那四个人说他们不走了,拆了坦克上的武器,跟进城的鬼子再干一场。随后,几个人下了船。后来,当刘树芃跟杜聿明说这件事时,杜的眼泪顿时就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