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寂寞(第4/6页)

只是这样的死不瞑目或者说不甘心毫无意义。他的戏唱完了,作为三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魏延不再有机会替自己辩解、表白。

谁叫自己技不如人呢,唉……

魏延的戏唱完了,杨仪的戏却才刚刚开唱。

一切尘埃落定时,他发现很多人颇有收获。

蒋琬被封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

费祎被封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

吴懿被封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

姜维被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

他该干吗还是干吗。

杨仪心里很不平衡。从五丈原回来,一路生死未卜,扶诸葛亮的灵柩回国,却只落得个替他人做嫁衣裳的下场。

特别是那个蒋琬,什么都没干,丞相的位置就到手了。要说论资排辈的话,杨仪参加工作的年头比他还长呢,现在却位居其下,叫他如何不伤心?

唉,功劳是别人的,辛苦是自己的,人生是迷茫的,上司(后主刘禅)是不讲道理的,要分辩是不可能的,发发牢骚还是可以的。

便对费祎发牢骚。杨仪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要早知道是这个结果,当日丞相去世时,我就该领着全师去投魏,起码现在不会寂寞如此吧?

费祎听了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每一个人其实都没什么区别。杨仪和魏延有区别吗?没有。当心中的欲望熊熊燃烧时,任何一个当事人都可以随时改变立场,改变他的价值观。杨仪在归国途中之所以和魏延作坚决的斗争,并不是他的政治立场有多么坚定,只在于他有一个念想——前方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等着他。

这是一种价值回报,是支持他既往政治立场的基石。但很显然,后主刘禅心中没有这块基石,或者说他忽视了它。这就让杨仪在一瞬间变成了魏延。

他的一颗心也开始充满了幽怨。

费祎则首鼠两端。

不错,是费祎,不是杨仪。

因为他听到了不该听的话。

这个世界祸从口出,也祸从耳进。听了不该听的话、不有所作为的话,很有可能会大祸临头。

杨仪向他发牢骚了。从心里讲,他还是同情这个和他患难与共的人的,他们一起从五丈原走回来,那份艰辛,难与人言。但是杨仪的牢骚也是致命的炸弹,他要是不汇报,后果将怎样呢?

费祎当然明白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翘翘。他的政治前途和他的身家性命。

可汇报了后果也只有一个,也是死翘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人。

杨仪的政治前途和他的身家性命。

出卖自己还是出卖杨仪,费祎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当然,世事无例外,费祎最后出卖的还是杨仪——谁叫他政治不成熟呢?这是官场幼稚病的代价。费祎如是自我安慰。

后主刘禅勃然大怒了。在得到费祎的小报告之后。

杨仪这不是跑官要官吗?一步封赏没跟上,就哭着喊着要叛国。这样的人,不杀不足以安社稷。

便要杀。

但最终杀不下去。因为蒋琬出手阻拦了。蒋琬说,杨仪虽然有罪,可跟随丞相多有功劳,还是不杀了,废为庶人就差不多了。

后主刘禅便罢免杨仪一切职务,将他逐出朝廷,“贬赴汉嘉郡为民”。一个由欲望引发的故事就此黯然收场。乱世没有新鲜事,所有的故事桥段其实都大同小异。杨仪到最后也没有咸鱼翻身,在汉嘉郡做平头百姓的日子里,他失去了继续苟活下去的勇气,选择了自杀身亡。

梦若在,希望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很显然,杨仪绝望了。他的梦做完了。

归根结底,他只是个患得患失的庸常人物。虽然诸葛亮曾经对他寄予希望,可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