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难民(上)(第2/3页)

“去那边去那边,去海边南城关,找琼海镇的兵,是他们收容逃人。看见打红旗着绿袄的短毛就是。”

这些难民一路逃至此处,大都饥渴万状,原先就靠一口气硬撑着,此时见到大明朝的军队,心头一泄,许多人都坐在地上起不来了。对此那些明军却仿佛已是司空见惯,有个老卒拉开嗓子吼道:

“大伙儿再加把劲吧,到了短毛那边就好了,他们给吃的,大米粥和白面馍馍!”

大米粥!还有白面馍馍!这两个词果然让难民们又鼓起劲来,哪怕是最虚弱的人也坚持着爬起来继续向前。那队明军也颇为好心派了个人帮他们带路。一路上谈谈说说的,不知不觉间,便到了一处海边营地前。

初次看到那营地,所有难民都吓了一大跳——那营地规模极大,高低起伏的山坡上象棋盘似的划分了许多大方格,从山脚到山顶,无数人群在那里忙忙碌碌,给人的感觉不象是先前那位明军兵爷介绍中,临时供逃人居住的“难民营”,倒像是在建造什么城池宫殿之类的大工役之地。

有些胆小的忍不住想该不是上当了吧,这里难道是骗人来做苦力的?不过既然人都来了,再想其它也无益。苦力就苦力吧,总比在鞑子那里吃苦不算还随时可能丧命要好。

又走一段,从空气中飘来的食物香气让所有胡思乱想都全部转变为了一个念头——有好吃的!那带路明军熟门熟路的把他们带到一处大院门前,跟守门的几个绿皮兵打个招呼,拿了几个大馒头揣在怀里便高高兴兴离去,临走时指着那些绿皮兵朝逃人们笑道:

“好啦,以后一切都听他们的,你们就能过上好日子啦。”

刚刚才有点熟悉的兵爷走掉了,一众难民们都有些紧张的看着眼前那几位身穿绿色军衣,脑袋上只覆盖着短短一层直发的琼海镇军人。他们和这些难民以往熟悉的大明官兵不一样,不仅仅是服装衣饰上的不同,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气神上的差别。

比起那些总是弯腰驼背,仿佛已被重重灾难压跨的明朝官兵,这些绿皮短毛兵普遍更年轻,更有朝气,在他们眼中洋溢着一种傲气,那是只有在战场上击败过无数敌人,经常取得胜利的军人才会有的骄傲,却又完全不同于鞑子兵的残暴。而是充满着温和与友善,一如他们脸上的笑容。

那几名短毛士兵走了过来,脸上笑眯眯的,也没什么废话,一开口就是最实际的:

“大家都饿了吧,先进去歇一歇脚,吃点东西,然后咱们再说别的。”

随即,他们便带领众人进入大院。这里似乎是个露天食堂,一大片空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无数长条桌凳,足以容纳上千人进餐。不过此时并非饭点,食堂里头空荡荡的。倒是后面的厨房始终不曾停火,里面有无数人在热气腾腾的忙个不休。

在士兵的安排下,这百多人以家庭为单位,各自找了地方坐下。然后便看见一大群平民装束的人从后面棚子里推出几辆平板车,几辆车上装着个大桶,桶里飘出阵阵米粥香味,而另几辆车上则是若干大箩筐,箩筐里满满的堆着许多白花花的大馒头。

果然是大米粥和白面馍馍!难民们一下子全都激动起来,很多人本能的站起来想要去争抢,但却被那些已经对此很有经验的士兵制止住:

“坐下,坐下!站着的人没得吃哦!”

语调虽不严厉,态度却十分坚决,那些难民只能老老实实坐着,等小车推到面前,每人先发了一套餐具:包括一个木头碗,一把木头勺子和一双木筷。然后便是运送食物的车辆过来,给所有人打上满满一碗浓稠的白米粥,外加两个白面馒头。另外还往桌子上摆放了若干小碟子,里面没别的,就是一碟碟白花花的细盐,这也是唯一的下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