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第4/8页)

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

正因能够随侍秦王,李斯日后才有机会向秦王进言。

如果你是李斯,现在终于来到了秦王的身边,有机会向他展现自己的才华,请问你第一件事想说什么?

人和人的相遇,第一印象往往极其重要。秦王身边难道没有其他人才吗?当然有。因此对李斯来说,机会可能只有一次。而游说对方的真正重点,永远不是你想说什么,而是对方想听什么。

“……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李斯提出,当年秦穆公称霸,最后却没有办法东出并吞六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时”的问题。当时天下诸侯势力尚强,周天子也还有号召力,所以先后有霸主出现,聚集天下诸侯尊王。如果当时的秦国贸然想要夺取天下,最后必然会招来列国围攻的失败结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强秦以来,环顾天下,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诸侯彼此兼并仅剩六国。秦国屡战屡胜,诸侯都得向秦低头,这样的局面已有六代了。现在诸侯对秦的服从态度,犹如秦国才是中央政府,而诸侯只是地方官吏。

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既然秦国统一天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而这正是李斯的重点。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李斯认为,此时以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贤能,对付东方六国就好像拿着扫把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简单,足以尽灭诸侯,成就帝业,统一天下。但这样的好机会稍纵即逝,如果自以为秦国太强,就觉得不用担心,大意懈怠,不急着完成统一的话,一旦等到东方六国又出现了贤明的君主,重新强大并再次联合起来,到时要以一国来对付六个国家,就算你有黄帝一般的贤能,也不可能兼并天下了。

为什么?因为如果你贤能而人家也贤能,别的国家不会甘心被你征服奴役。今天他们抵挡不了秦国,无非就是因为各国现在没有好的领导者,才会人心丧尽。而此时秦国却刚好有以强凌弱的态势,加上贤明的领导者,这真是“万世之一时”啊!

李斯清楚地看出了秦王的志向,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需要。各位看看这段话,不但说中秦王的目标(灭诸侯,成帝业),说中当今的危机(怠而不急就),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一个字“快”!赶快把握这万世之一时的良机,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因此他说服了秦王。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

秦王立刻任命李斯为自己的秘书长,为什么呢?因为秦王明白,这是一个和他有相同志向,又有足够聪明才智的人物。像这样的人物,秦王怎么能不用?

接下来,秦王便听从李斯的计谋。什么样的计谋呢?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看过《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的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这一套办法?这一套办法,就和尉缭想出来的一样。尉缭当初这样建议秦王:“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但他后来不愿助纣为虐,因此被秦王架空,他的计策就交给李斯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