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将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结果(第5/8页)

这个人想要报仇,他也愿意付出代价,即使代价是整个燕国也在所不惜。姑且不论牺牲燕国是否就能完成太子丹的心愿,但燕国碰到这样的领导者,是不是所有百姓的悲剧?作为一个人,可以一时冲动快意,因为那是你的人生,你不后悔也就是了。可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你居然还只想求一己的称心快意,那真是国家的悲哀。

田光曰:“此国事也,请得思之。”于是舍光上馆,太子三时进食,存问不绝,如是三月。

田光说,这是国家大事,他要好好想一想。于是太子丹安排田光住在最好的馆舍,每天亲自送三顿饭来给田光(古代平民通常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叫“朝食”,下午叫“飧”。可能有人会问,那晚上呢?晚上平民当然早早上床睡觉,谁有多余的灯烛钱啊),对他嘘寒问暖,如此过了三个月。

太子怪其无说,就光辟左右,问曰:“……三月于斯,先生岂有意欤?”

各位注意看,三个月之后,“太子怪其无说”。

请问,从这句话来看,各位认为太子丹真的信任田光吗?

没有,他只是想要利用田光而已。信任与利用不同,利用是有期限的,太子丹的耐性也就短短三个月,过了三个月后还没听到田光的回答,他就觉得田光有问题了。

一个人不信任对方,却还想依赖对方来成就大事,天下有这种道理吗?如果你真不信任这个人,你一开始就不该跟他说你的真正图谋,要知道“纵令燕秦同日而亡”这种话,万一传到秦始皇的耳朵里,会给你的国家带来多大的祸患。如果你真信任这个人,就不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怀疑他。太子丹表面看来礼贤下士,但实际是个什么样的人,各位就懂了。

太子丹命令左右退下,然后问田光:“三个月已经过了,先生您应该有打算了吧?”太子丹这样一问,田光就什么都明白了。

田光曰:“……太子闻臣时已老矣。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欲奋筋力,则臣不能。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

各位看田光这话说得多好,“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我想帮您出计策,可惜您办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太子丹一心就想报仇,就想图一时的快意,有再好的良谋他也不能接受。“欲奋筋力,则臣不能”,叫我去刺杀秦始皇,我没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太子闻臣时已老矣”,田光现在已经是个老头子了。

那田光这三个月都在干吗呢?就在享受太子丹的招待吗?不是的,他在观人。他不能去,就一定会找寻能完成任务的人。但他私下观察太子所养的这些门客,没有一个人是可用的。各位就可以看出,太子丹看人的眼光究竟是怎样的了。

“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太子欲图事,非此人莫可。”

田光并不是信口开河,他举出一个个实证,全是太子丹最看重的门客。

夏扶,这个人一生气脸色就发红,从面相可知他是血勇之人。

宋意,这个人一生气脸色就发青,从面相可知他是脉勇之人。

秦舞阳,这个人一生气脸色就发白,从面相可知他是骨勇之人。

我前面说过《燕丹子》是野史,野史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民间的传闻和逸事。在田光看来,这三个人都只是表面上的勇敢,不能派他们去做大事,所以他才说“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做大事需要什么样的人呢?需要神勇之人。什么叫作神勇?神勇是“怒而色不变”,田光推荐了荆轲,为什么要这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