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与民争利(第3/4页)

太子道:“这是老成谋国之论,父皇难道会反对不成?”

詹同善道:“但是宁江却说,底层的百姓,与取说是民,不如说是贱民,田税减之无用,商税也非开征不可。陛下近来为其蛊惑,不肯听韩相轻徭薄赋之言,亦一心想要增加税赋,众位大人正在与那宁江争论。”

太子宋乾面现愠色:“这宁江果然枉为读书人,难道不知民心向背的道理,竟将百姓呼作贱民?此人实乃奸险小人,妄言蛮胡之事,恐吓父皇,使父皇不得不重用于他,仗着自己此次破蛮有功,妄言军事,修改阶级法,使军心浮动,骗父皇行保甲之法,美其名曰寓兵于民,却是短视之举,不为我大周王朝作百年之计。我大周王朝各种税赋,原本就已极重,轻傜薄赋才是正理,他却反劝父皇加重税赋,如此倒行逆施,实乃奸臣。”

詹同善叹道:“幸有殿下明白事理……”

轰轰烈烈的朝会终于散去,金銮殿中,天子宋劭坐于宝座之上,一阵急咳。

阶下,宁江道:“陛下积劳成疾,还宜多做休息……”

宋劭摆了摆手,道:“今日之事你也看到了,朕强行下旨,门下省封驳退回。按照朝例,待朕三次下旨,三次被封驳之后,便要将此事交由朝议,此事恐怕难以通过朝议。”沉吟一阵,道:“右仆射与那几位官员最后之言,你可听到?田税先减,则商税可谈,或许朕应当如他所愿,先减免田税……”

宁江在阶下拱手道:“韩相此策,不过是用来反攻微臣之伎俩罢了。如今西南方战事未平,巴蜀苗夷入侵,北方刚刚割让四州,需要建大量工事,又赔了蛮族许多财帛,即便是以我朝之富足,在此多事之秋,亦逐渐入不敷出。纵然想要减免田税,予民生息,也必须等开征商税之后,多了进项,方才能够做到,韩相身为百官之首,对此岂能不知?更何况减免田税,该如何减,也是颇多讲究,如何保证减了田税之后,地方乡绅、地主不趁机加租,造成朝廷少了进项,大量佃民无法得利,反富了地主乡绅之举?即减田税,又逼着那些地主乡绅减免佃租,那是与全天下的乡绅为敌,自然是不可行的,但至少要保证在减税的同时,那些地主乡绅不加租。然而韩相只言减税,不提佃租,这是为何?说到底不过是在陷害微臣罢了。”

宋劭道:“此话怎说?”

宁江道:“韩相自然知道,除非真的开征商税,否则绝无减田税的余力。他口口声声说要减田税,不过就是占个好名声。今日之事传到外头,韩相屡劝陛下减税,微臣不但强行反对减税,反劝陛下加税,这一来,韩相自然是清风亮节、为官为民的忠臣,平白得了个好名声,日后史书恐怕都还要为他记上一笔,微臣却成了不肯体恤百姓的奸臣,纵连陛下,只怕也成了受微臣蛊惑的昏君。”

宋劭头疼的道:“现在该如何做?”

宁江道:“此事是臣大意了,当韩相将盐税与‘与民争利’四字挂钩时,微臣便应该暂时退却才是。微臣逞一时口舌之利,却让韩相将减田税与征商税强行捆绑。若减免了田税,真的能够做到开征商税也就罢了,然而真要减了田税,开征商税时,仍是不免发生争执,哪怕是争上个两三年,朝廷入不敷出,不得不再将方自减免的田税提起,这一反复,损害的只会是陛下的颜面和威信,到时其他新法也会受此影响。到了这一步,开征商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他心中长长的叹一口气,这一次的确是自己失算了,韩熙的“减田税”这一招,可以说,已经完全堵死了开征商税的可能。“减免田税”成了韩熙挥舞着的大棒,为了大局,宁江不得不挨下这一棒,若在这个时候,他与天子再强提征收商税之事,不但成不了事,反而会坐死了昏君、奸臣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