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历史的拐点(第3/4页)

现在的黄兴并不知道刚才被摧毁的自己住过的旅馆,正是“巴黎大炮”的杰作。黄兴也并不知道,正是巴黎大炮使他凭借多年的战场本能感觉到了危险,才没有成为德国人炮弹下的亡魂,也免于了被德国人俘虏的命运。

黄兴看了看火光升起的地方,果断的说道,“我们走吧!马上离开巴黎!”

1917年11月12日,德军攻陷巴黎。

法国首都巴黎的失陷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协约国集团的士气一落千丈,世界各国的军事观察家们全都震惊不已,而最感到惊骇的,则是刚刚参战不久的中国皇帝袁世凯了。

北京,春藕斋。

此时在这间雅致的建筑里,御前军事会议正在紧张的召开着。

“巴黎陷于德军之手,法军士气大沮,法国政府很可能单方面同德国寻求和解。”国务大臣徐世昌忧心忡忡的说道,“我看这一次弄不好协约国要败在德国手中了。”

“是啊!德军如此能战,英法美三国皆非其敌手,我看我们不如及早抽身为上。”武义亲王黎元洪也跟着说道。

“现在还不到咱们抽身的时候。”参谋总长蔡锷摇了摇头,说道,“巴黎一城之失,不足以左右整个战局,法军虽败,但英美军及我军主力仍在,德军陆上的优势目前仍不明朗。且德军海战未能决胜,无法打破英国海军的海上封锁,其陆军虽进占巴黎,对整个战局并无太大补益。”

“松坡此言差矣,日德兰一役,英国海军损失极重,德国海军已获大胜,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怎么能说未能决胜呢?”黎元洪说道,“这海战的结果就摆在那里,可不是咱们一厢情愿说谁是胜利者的事啊!”

听了黎元洪的话,杨朔铭不由得在心里暗笑了起来。

在现在的时空,历史的进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之所以会这样,应该是他这只小小的蝴蝶——确切的说是一只小小的黑暗蝙蝠——努力扇动翅膀的结果。

为了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让中国得到更多的发展时间,杨朔铭处心积虑的运用他能够利用的所有手段,他的行动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却真正的改变了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转折点——日德兰大海战的结果,已然和原来的历史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在好斗的舍尔海军上将被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为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后,舍尔对于英国对德国发动的“饥饿封锁”一直极为忧心。当威廉二世在美国干预的威胁下降低了潜艇封锁的速度时,他变得更加担忧起来。由于德国海军同英国海军的实力相差悬殊,舍尔一直避免同英国海军进行全面的战斗。舍尔的战术是英国沿海地区进行一系列“打了就跑”的袭击,意欲吸引英舰追击,如果形势对他有利的话,他就要向这些英舰进攻,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

尽管德国海军实力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海军,但第二和第一的差距仍然相当大,英国海军有37艘无畏舰级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而德国的同等级主力舰只有23艘,在大炮的火力方面,英国人占有更大的优势——英国拥有168门13英寸半(343毫米)和15英寸(381毫米)口径的大炮和104门12英寸(305毫米)口径大炮,对付德国的176门12英寸口径大炮。此外英国海军还有34艘重、轻巡洋舰,对付德国的11艘巡洋舰,而驱逐舰的对比是80艘对63艘。

熟知世界海战史的杨朔铭知道日德兰海战的结果对德国的重要性,为了能让德国更长久的抵抗协约国集团,早在战争开始不久后,他就利用“超级电脑眼”的力量在破译德国人密电码之后,成功的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方面传递了英国和日本海军准备组建联合舰队的假消息。

由于英国海军和日本海军的主力舰装备有威力强大的15英寸(381毫米)和14英寸(356毫米)巨炮,德国主力舰的305毫米炮的威力相对不足。为了能够对抗可能出现的“英日联合舰队”,威廉二世下令给德国海军的四艘“国王”级战列舰换装威力更大的350毫米炮,并加快了四艘“拜恩”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在日德兰海战开始前,四艘“拜恩”级战列舰全部服役,使德国海军的实力又提升了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