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马奇诺防线里的士兵(第3/4页)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需要更多的兵力。”曼施坦因说道,“而且很可能会有更大的伤亡。”

“我们有足够的兵力,还有武器。”鲁普雷希特一世笑着拍了拍曼施坦因的肩膀,“这一次,我要让躲在马奇诺防线里的法国人看一看,德国的科学家们的智慧结晶。”

曼施坦因看到皇帝的意志已经不容改变,就没有再说什么,因为皇帝完全认可了他的计划,而皇帝要增加兵力进攻马奇诺防线也是对他的计划的有效补充,所以他也没有表示反对。

伴随着两个人的对话结束,震惊世界的“法国之战”的战幕,就此拉开。

法国,阿尔萨斯,马奇诺防线“舍南”堡垒。

“看到什么了?”一位法国巡视军官向正在地下观测室用潜望镜进行观测的观测员罗歇?布吕热问道。

“一切照旧。”罗歇回答道,但他的眼睛,并没有离开镜头。

“我想你也不会看到什么。”那位法国巡视军官笑着说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座标,如果德国人来,我们挨个座标打上一发炮弹,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掉。”

“是这样。”另一位军官说道,“我们的那些以设计现代要塞为乐的工程师们,已经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了。”

“是啊!甚至连我的牙痛都想到了。”另一位观测员笑道,“再过两个小时我的就诊时间到了,我得要去看牙医了。”

“你的蛋糕吃得太多了。”巡视军官看了看放在不远处的金属餐盘,半开玩笑似的说道,“喝点杜松子酒,也许对你的病情有好处。”

“谢谢你,长官,我想我会试试的。”观测员笑道。

巡视军官又看了看这个相当宽敞的地下观测室,点了点头,和其他的军官一起离开了。

随着钟声响了起来,罗歇看了看钟表的指针,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

“嗨!罗歇,到时间了,我来替你吧。”刚才说要去看牙医的观测员说道,“你休息一会儿,去帮我拿一瓶杜松子酒和一块蛋糕来。”

“你为什么要让他去?他会迷路的。”一位战友听了他的话,笑了起来,“你忘了,他是个天生的路盲,在家里都会迷路。”

“谁说的?自从进到了马奇诺防线,他就再也没迷路过。”观测员笑着看了看罗歇,“是不是,亲爱的罗歇。”

“是啊!在这里我从不迷路。”罗歇笑了笑,站了起来,“那我现在就去了。”

“谢谢你,兄弟。”

“不客气。”

罗歇说着,离开了观测室,他打开铁门出去,来到了地下工事通道中,他望了望墙边的排列整齐的电灯,叹了口气。

“是啊!来到了这里,我就再没有迷路过。”他的目光落到了不远处的几处如同墓穴般的甬道旁,有些自嘲似的说道。

他定了定神,向前走去。

有人说,法兰西民族自从拿破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过一个军事奇才,此话虽有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法国自拿破仑王朝溃灭之后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动荡的社会状态之下,普法战争的惨败曾给了法国人一个重整军事理论和思想的契机,在背上沉重的民族耻辱的十字架后,法国人一心为了复仇将“大规模进攻”理念奉为经典的军事思想,同时将军人的荣誉感上升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不但轻视野战炮兵的火力掩护,还迂腐的认为步兵在德军机枪和大炮的打击下跑步前进都是对军人荣耀的一种侮辱。在付出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为代价后,法国人终于逐渐务实,摒弃了那些可笑的理念。最终,在盟友的帮助下艰难地打败了宿敌德国。

由于一战初期法国鼓吹“大规模进攻”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后来数次防御战役中的巨大成功,使大多数法国人都认为,未来的战争形态不会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种类型,因此一战中取得的经验被法国人完全的保留下来——“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日后法国人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并发扬光大,最终将这一“完全防御”的军事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人的军事思想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从“完全进攻”变成了“完全防守”。马奇诺防线便是这种军事思想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