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中日航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第3/4页)

日本军方出于防空需要开始开发一种无线电探测系统,是日本最早的反空雷达的雏形,这套系统是固定安装的,只能探测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狭窄波束内的100多公里内的飞机。这套系统被命名为“壹型电探”,在日本本岛少量部署,改进后几年内部属了100多部,甚至在南部朝鲜沿海和西伯利亚也有。这种系统设置是相距100多公里两端,一端是无线电波发射器,另一端装接收器,飞机在两端间的无线电波束中时,接收器会有异常信号。由于连飞机距离都测不了,只能知道有飞机在这条线上,可以说相当原始,军用价值很有限。

由于日本在新式的更精确的脉冲雷达方面进展缓慢,于是找到了轴心盟友德国。在1940年年初,日军方技术人员秘密访问德国来交流各自技术发展。日本海军和陆军各自派出自己的技术小组,并且他们的行程安排上也没有一点沟通和合作,德国人分别接待了2次相同目的的访问团。

当这些人到达德国后,德日双方也没有以诚恳的态度来交流技术。德国人虽然让日本人考察了他们的防空预警雷达一段时间,也看到了新式“弗瑞亚”雷达,但德国很本不告诉他们的“弗瑞亚”雷达用来做什么,同样日本人也没告诉德国他们研制成功了微波空腔磁电管。德国人一直认为日本人没有什么在他们面前值得一提的东西,日本人也是这么想的,“德国这方面也许早领先我们了。”

日本人回国的同时,日本海军也收到美国和中国军舰装备雷达的情报,当专家们回来后,日本海军开始发展自己的雷达系统。这些专家很快就研制出一台脉冲雷达的原形,一共生产了80套,后来改进出舰载防空水面搜索雷达“21”型雷达,大约装备了80套。不走运的是,由于制造工艺问题,“21”型雷达在军舰上使用时可靠性不好,在不良海况时很糟糕,日军操作员对此反映可以说相当的恼火。

与海军在同一时间里,日本陆军也独立发展了自己的新式雷达,刚开始的原型很不适合野战使用,但紧接着出现了“6”型对空预警雷达,它的发射波束很宽,和英国早期的雷达相似,发射波束扫过几个竖直面,接收器活动在3至4个方向上来接受反射回来的信号。一共造了大约300台,1940年开始服役。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开始对原英国、荷兰、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发动全面进攻,随后开始威胁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在这场侵略进攻狂潮中,日军还在新加坡缴获过英国的雷达系统,在菲律宾的美军小岛上缴获了美国的“SCR-268”雷达,还有一部被破坏的“SCR-270”雷达。

日本的雷达系统首次结合了由日本人自己发明的“八木天线”,另一方面,海军利用缴获的美军雷达,仿制出“41”型防空火控雷达系统,随后改进为“42”型雷达,性能较前者稍佳,日本一共生产了数百套该型系统。日本陆军也从缴获的美国雷达派生出自己的一系列雷达,但是仿制的效果很差,日本人很不满意,仅仅生产了少量。战争后期,日本陆军终于成功改进出可靠实用的新式雷达。这样,日本海军和陆军都从自己的早期的固定的雷达系统派生出新的雷达。海军的雷达都改进为更轻的可移动部署的“特13”型雷达,到了1942年生产了更轻的“特14”型雷达,当年就生产出上千套该型雷达,这种雷达转动是用手动操作的,天线构造也是很简单就是一个“丰”字型架子。

此刻,值班军官们正坐在数排监控台前,神情紧张地监视着显示屏。不过,除了紧张之外,多少还有点自豪。在值班军官身后,有数名国内知名专家的技术指导。

这套“白光”系统往日里故障层出不穷,今天难得运转得如此顺利。防空作战指挥所内光线黯淡,开着电风扇以保持恒温,从显示屏上的情况看,今天整个日本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该系统之所以运转顺利,也许原因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