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倡议垂帘(一)(第2/3页)

看到恭王的脸色,曹毓瑛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发生效用了,于是进一步申论:“女主垂帘,无代无之,为利为害,关键不在女主,在于执政的重臣。”

“嗯,嗯!”恭王大为点头,因为首先想起汉初吕后临朝,虽然大杀诸刘,而元老旧臣,先后为相,国政并未败坏,并且到了最后,依然是刘氏子弟得元老重臣之助,收复汉家天下。以吕后的阴忍残狠,尚且如此,他不相信太后会比吕后还厉害。

“从古以来,垂帘的美谈,首称宣仁,及至宣仁崩逝,元祐正人,相继被黜,于是奸邪复起,朝政日坏。”说到这里,曹毓瑛突然停了下来,看着恭王问道:“王爷,这又表明了一些什么道理?”

恭王笑道:“你别考我了!就干脆说吧,我急着听下文。”

“这还是表明了那句话,关键不在女主,在于执政。女主贤与不贤,皆是一时,不过。”曹毓瑛陡然一转,“元祐正人,得被重用,究竟是女主之贤。这又有些关系了。”

一波之折,摇曳生姿,说到最后,恭王十分明白曹毓瑛的意思了:不必以垂帘不符祖制,或者女主临朝,大权在手,将来会难控制而有所顾忌,储秀宫垂帘,不过是一块重登政坛的踏脚石,将来的做法,全在恭王自己!

……

“太后的意思?”

“先帝赐给了我同道堂之印,这就是一个最好的理由,皇帝年幼,不是我这个母亲给他把关,难道还靠着那些外三路的人不成?不说操莽,就看康熙爷的鳌拜,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为了全大行皇帝和他的君臣之义,说不得要找人同心协力操办政事才是,六爷你是当差惯得,洋务办的漂亮,这条约签的乃是五十年来第一胜事,如何不能入朝参知政事?”皇太后继续说道,一阵微风吹入暖阁里头,浑身凉爽,令人精神一振,“我再帮着皇帝提点几年,这国事必然就是妥当了。”

“这……”恭亲王不得不顾忌到承德的那八个人态度,“可先帝遗命并没有让奴才担当顾命大臣之职。”

“顾命和军机大臣不同,六爷你是自然可入军机的,不过不能这样随便入了,到排在别人身后,你是皇帝亲叔,位分尊贵,入了军机自然就是领班军机,主次分明,这才是新朝的秉政之道!”

……

“受教了!”恭王很谦逊地说,在这一刻,他才真正下了决心。

就这时候,苏禄远远地高喊一声:“七王爷到!”

醇王来了。恭王向曹毓瑛使了个眼色,然后向外看去。

廊上一盏白纱灯,引着醇王,匆匆而来。曹毓瑛对醇王,反不象对恭王那样比较随便,赶紧出室,肃立一旁,等他上了台阶,抢步上前,垂手请安,同时口称:“七王爷好!”

低着头在走的醇王,听得声音,方才发现,他似乎没有想到曹毓瑛也会在此,愣了一下,点点头说:“喔!琢如,你也在这儿。”

“老七!”恭王在里面喊了,“你何必还费事,弄那么一桌燕菜?”

满洲贵族,特别讲究礼节,醇王顾不得与曹毓瑛寒暄,疾趋入室,向恭王请了安站着回话,说了许多恭敬中显得亲切的客套,似乎不象同胞手足相见。一直等恭王说到第三遍“坐着,坐着”,他才坐了下来。

曹毓瑛坐在两王对面,听他们谈话。醇王把在京的亲属,一个个都问到,恭王也不惮其烦地一一回答。这在旗人成了习惯,曹毓瑛却听不进去,闲得无聊,正好把他们弟兄对比着细细打量,这同父异母的两弟兄,相差八岁,但看来就象相差十八岁,倒不是恭王显得象中年,而是醇王太稚气了。他生得浊气,眼睛鼻子都挤在一起,撅着厚厚的嘴唇,老象受了什么委屈似地,不管怎么样放宽了尺寸来看,总觉得缺少那股华贵轩昂之气,不似个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