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襄公的“仁义”不值钱(第2/5页)

公元前643年,宋国的机会来了,就是这一年,天下无敌的春秋首霸齐桓公过世了。

如果仅仅是齐桓公过世,这并非是宋国争霸的机会,因为齐桓公就算死了,齐国的国家实力仍然在,以当时宋国的国力,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很难与齐国相抗衡的。只要齐桓公能够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就当时中原诸侯国的实力,除了南方强大的楚国,没有人能够威胁到齐国的霸主地位。

但机会偏偏给了宋襄公,因为齐桓公死后,齐国的政权交接,是非常不平稳的。

齐桓公在世的时候,什么都考虑到了,偏偏没有考虑到儿子接班的问题。他非常宠爱公子召,更曾托付宋襄公,让他日后帮助公子召登位。可是在他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想登位,因为登位不仅意味着做国君,还意味着做霸主,在这样的局面下,矛盾就产生了。齐桓公生前的三个宠臣,分别拥立不同的王子,相互之间打来打去,天下无敌的齐国军队,自己开始窝里斗。这场内战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公子召不敌其他的几个王子,不得不逃到了宋国,想起了当年齐桓公对宋襄公的托付,就请求宋襄公帮助他夺位。对公子召,宋襄公一开始的接待很热情,但是对出兵帮助他的事情,却显得很冷淡。公子召是个聪明人,见这个局面后,立刻知道了宋襄公想要什么,对宋襄公承诺说“只要我能够登上国君位,一定会以盟主之礼来对待叔叔”,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夺位,公子召愿意让出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盟主之位。有了这个许诺,宋襄公像打了强心针一般,立刻号令天下,要求各国派兵,护送齐国王子回国夺位。宋襄公毕竟不是齐桓公,齐桓公活着的时候,大家拿着他当“老二”,现在齐桓公不在了,谁还买它的账,结果只有三个小国带着一点军队过来,这点军队对付强大的齐国哪里够?宋襄公一咬牙,豁出去了。宋襄公整顿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兵马,外加三个小国的人马,就这样浩浩荡荡杀向了齐国。没有想到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时候的齐国,经过连续的内乱,各方势力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了,宋襄公的生力军一到,大家就都不想打了,仅仅经过了几次小规模的军事接触,各路齐军就做鸟兽散,公子召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

这时候的齐国,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内乱,其国力损失极其严重,以当时的国都临淄为例,当时的临淄,大约有五分之三的民房被烧毁,国都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可想而知。齐孝公因此听从了宋襄公的号令,在宋襄公眼里,称霸就水到渠成了,齐国是各国的盟主,现在齐国都听我的了,那我不就是盟主了,当了这么多年的老二,现在总算是熬到老大了。在齐国内乱平定后的初期,宋襄公开始耀武扬威。先是当时曹国国君,在宋襄公发文请天下出兵勤王的时候,不买宋襄公的账,这时候宋襄公秋后算账,将曹国国君斩首;滕国国君过去在小事上得罪过宋襄公,这下也被宋襄公睚眦必报,硬是被他杀了去祭神,在齐国内乱被平定的最初日子里,宋襄公确实这么威风八面,几乎到了见谁灭谁,说打谁就打谁的地步,貌似已经是霸主了。

实际上,还远着呢。

争霸这种东西,向来是认实力不认人的,要做霸主,老霸主指定没有用,关键一点,还要整个诸侯国的组织鉴定,也就是说,必须要让整个诸侯国承认你是老大。要想让大家承认你是老大,就要靠实力来折服大家,宋襄公有实力吗?有,但是还远远不够。

对于这一点,宋襄公本人心里也是清楚的,所以在干掉滕国国君之后,他立刻就挟此威风组织会盟,可是他也清楚,以自己的这点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要得到一些强国的支持,这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已经换成了在齐桓公时期曾与之交手的楚国。齐桓公称霸时代,楚国才是名副其实的老二,在北方诸侯里,也只有齐国有抗衡楚国的力量,而且在和齐国争霸失败之后,楚国多年来一直埋头苦干,发展生产。宋襄公想,为什么不能得到楚国的支持呢,我有在诸侯中的影响力,他有大国的实力,如果我们在一起合作,我的霸主地位,说不定就立刻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