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项羽错过多少机会(第5/7页)

其实在刘邦出川攻杀的初期,以项羽的力量,是完全可以把刘邦扑灭的,但是项羽在战略选择上,继续出现了错误:就在刘邦出三秦的同时,项羽分封的齐国也起了战火。齐国宗室田荣赶走了项羽封的齐王田都,在山东自立为王。而在项羽的眼里,田荣显然比刘邦更有威胁,因此他亲自率领精锐征伐田荣,仅派陈平和郑昌前往韩地牵制刘邦,自己亲率主力攻田荣。结果,趁项羽主力被牵制在山东之机,刘邦火速挥师南下,一举占领项羽的老窝楚地,兵围项羽的都城彭城。这次“避实击虚”的结果,就是把之前还雄霸天下的项羽,推到了败亡的悬崖边上。

但项羽毕竟是项羽,危急之下火速回师。此时项羽后方沦陷,补给切断,兵马损失严重,困在东部进退两难。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火速集结了3万精骑南归。值得一提的是,他把自己的主力步兵留在了齐地迷惑刘邦,自己亲自率领3万骑兵,连夜急行军隐蔽大迂回,突然出现在围困彭城的刘邦汉军西面。结果,一场大规模的骑兵冲锋,让刘邦苦心训练的几十万蜀地步兵顿时崩溃。彭城一战,项羽以小股骑兵诱敌,继而大部队骑兵冲锋围歼,汉军仅落水溺死者就有十多万人,刘邦的本钱一战赔光,连老父都做了项羽的俘虏。再次破釜沉舟的结果,就是项羽已经完全掌握了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刘邦的覆灭,似乎就在生死一线间了。

彭城大逆转之后,项羽再次面对着大好的形势。原本投降刘邦的各路诸侯,大多再次倒向了项羽,特别是一直牵制项羽的齐地田家,这下尽数向项羽投降。刘邦方面就糟糕多了。几十万大军损失殆尽,父亲刘太公和老婆吕雉也落入项羽之手。刘邦本人仅带着几万残兵退守河南夏邑县。这时候一举平灭刘邦,貌似是一马平川的事。

危急之下,刘邦沉着应对,利用河南成皋一线的有利地形构筑防线,打退了项羽的追兵,稳定住了战线。这时候对他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他留在汉中“看家”的萧何。萧何不但稳定了他的后方,提供了充足的粮饷,更发动汉中百姓,为他送来了大量青壮兵源。特别是在公元前205年五月,萧何送来的5万关中青壮士兵抵达成皋前线,正是凭借这支生力军,刘邦在京索之战里打退了项羽的进攻,稳定住了战线,喘过了这口气。

但此时的局面对刘邦还是很不利。刘邦的北面,原本倒向刘邦的魏王、赵王、常山王、齐王,都已经尽数归顺了项羽,刘邦的正面是项羽的主力军队。两面夹击下,刘邦迟早会被项羽“挤”死。这时候刘邦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就是委派韩信为帅,率领3万精锐北上,扫平北方诸侯。这其实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如果项羽也分兵北进,支援北方诸侯的话,一旦韩信全军覆没,下一个恐怕就是刘邦了。

但是转折再次出现了,项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成皋相持阶段,项羽不断调动兵力,对刘邦的成皋防线发起进攻。就在刘邦苦苦死守的时候,韩信在北方取得了突破,魏王、赵王、齐王相继被韩信平灭。原本“楚汉相争”的形势,变成了项羽、刘邦、韩信三足鼎立。这时候韩信倒向谁,谁就是这场角逐的赢家。但韩信当年是遭项羽冷落的,刘邦对他却有“知遇之恩”,这时候项羽再去拉拢,一切都已经晚了。到公元前204年初,项羽经过苦战,终于突破了刘邦苦苦坚守半年多的成皋防线,一举拿下成皋,刘邦败逃回关中。然而,就在项羽准备一鼓作气,彻底剿灭刘邦的时候,他战略判断失误的后果再次遭到了报应:已经投靠刘邦的彭越进兵苏北,夺取了睢宁,迫使项羽两次回兵救援,结果,刘邦趁机反攻,再次收复成皋。强攻半年,项羽等于是原地折返跑,白白损失大量兵马,劳而无功。此后,双方以广武山为界相持,谁都不能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