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被传说的『潜伏』崔浩(第3/4页)

崔浩的“隔岸观火”之计虽然没有奏效,但却让他继续得到了北魏明元帝的信任。或许是为了回报崔浩,北魏明元帝还给了崔浩另一个职务:太傅,也就是太子拓跋焘的老师。这个职务非同小可,这就意味着崔浩不但得到了北魏明元帝的信任,将来还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的重臣,在当时的北魏朝廷里,这样的身份,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对于拓跋焘,崔浩耐心培养,他对拓跋焘最大的影响,就是为拓跋焘讲习中国的各种兵法,很快他发现,拓跋焘军事上的领悟力非常强,这也让崔浩感到了不安。在北魏另一个汉臣卢度世的笔记里,说崔浩在成为拓跋焘老师后,曾经忧虑地对身边的子女说,太子如此喜爱征战,将来很可能是一个暴君,我们家族子孙的灾难很可能要发生了。事实证明,他说对了,只是家族的灾难,没有发生在他子孙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了他自己的身上。

这时候的崔浩,正在他人生里最得宠的时候,公元423年,拓跋嗣去世后,拓跋焘即位,即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这个时候的北魏,经过拓跋嗣在位期间常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大大增强,而当时的中国北方,原本强悍的后秦已经亡国,和北魏有世仇的夏国也已经衰落,有能力统一北方的,就只有北魏王朝了。但是在统一的路线图上,北魏面临一个很纠结的选择。究竟是先打北方的柔然汗国,还是先灭掉一直威胁北魏的夏国。在多数大臣的眼里,灭掉夏国是必须的,因为夏国有丰富的物产,如果得到夏国,就能够补充北魏的实力,而柔然居住在草原地区,素来贫困,且他们以骑兵作战为主,来去迅捷,根本不容易消灭,劳师远征的话,很可能劳而无功。关键时刻,又是崔浩唱反调,他坚持认为,必须首先消灭掉柔然,否则统一北方无从谈起。因为长年以来,柔然对北魏的政策就是“远交近攻”,如果北魏攻打夏国,柔然势必会从背面袭击北魏,那样的话,灭掉夏国是不可能的,所以攻打柔然,就是要解除北魏统一北方的后顾之忧,这一次拓跋焘听从了崔浩的决定。大军出发前,南朝刘宋政权突然屯兵边境,大有进军北方的姿态,此事又一次引起了朝臣的恐慌,崔浩却自信地断定,刘宋绝对不会北进,他只是虚张声势,防备北魏南侵而已。事实证明,崔浩还是对的,在攻打柔然之前,崔浩给拓跋焘上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八个字,成为拓跋焘攻打柔然的座右铭,结果这一战,柔然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几十年里,一度无法威胁北魏。北魏的政权,也就这样稳固下来了。

公元450年之前,三朝元老的崔浩,屡屡在北魏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献计献策,在北魏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他都能以超凡的眼光找到最正确的道路。公元439年,随着最后一个北方割据政权北凉被平定,拓跋焘终于完成了他的祖先没有完成的大业——统一北方。居功至伟的崔浩,也得到了他的宠信。对崔浩,拓跋焘一度信任到了极点,比如他曾对崔浩说:我这个人脾气不好,有时候可能当面不会同意你的意见,但只要你说的对,事后我只要冷静下来,就一定会听从的。在他剿灭柔然之后,面对柔然的俘虏,他指着崔浩对他们说:“你们别看这个人文弱不堪,他却能顶上你们的千军万马。”这个时期,对崔浩的荣宠,在当时北魏的汉人中,可以说无出其右。

但老话说得好,否极泰来,政治上也不例外。精于谋国的崔浩,也是一个拙于谋身的人,这时期拓跋鲜卑内部,反对汉化改革的声音依然很大。毕竟早年拓跋鲜卑的几代帝王,都是死在守旧派手里,拓跋焘是个狠人,下面的官员自然不敢反对,可对崔浩就不一样了,他已经成为整个拓跋鲜卑守旧派的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想着除之而后快,不止为了除掉崔浩,更要通过除掉崔浩,打击北魏朝廷的整个汉人势力。在这样的局面下,崔浩越受宠,他的处境其实也就越危险,晚年的崔浩,对这种事情的反应,几乎到了迟钝的地步。这期间他还干了几件惹众怒的事情,一是他撺掇魏太武帝灭佛,这是因为他本人笃信道教,而且认为佛教寺院势力增长,会成为国家经济的累赘,但当时佛教已经在中国广泛传播,不但百姓里信徒众多,许多士大夫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崔浩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把原本和他是一个战线的许多汉族官员也得罪了,而那些在灭佛中被剥夺了财产的贵族们,更是对他恨之入骨。另一个得罪人的事,就是崔浩要求按照南朝的规矩,区别士庶的地位,其实这一条本身,守旧派官员们起先并不太反对,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贵族,区别地位,更可以让他们凌驾在士大夫之上,但是崔浩主张把北方的世家大族,抬高到和鲜卑贵族同等的地位上,这等于得罪了大部分鲜卑贵族,这样一来,崔浩的祸事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