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安史之乱本可避免(第3/4页)

安禄山,本姓康,其母是突厥人,祖籍辽宁朝阳,因为其母后来改嫁给一个安姓将军,所以从此姓安。30岁以前,他只是一个在河北边境跑买卖的胡商。一次因为偷羊遭到边民的殴打,恰好被路过的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撞见,张守圭见他孔武有力,便赦免他的罪过,收编到军中效力。安禄山从军后,一是很能打,作战勇猛,二是很会来事,极力对张守圭拍马逢迎,被张守圭收为养子。但是好景不长,一次作战时安禄山战败,按照军法当斩。安禄山苦苦哀求,杀人如麻的张守圭第一次动了恻隐之心,干脆把他送到长安,交给朝廷处置。安禄山到长安后,当时担任宰相的张九龄只见他一面,便断言道:“他日乱我大唐者,必是此人也。”但是在李隆基面前,安禄山也一样会来事,被押到后极尽拍马,反而让李隆基觉得他憨直可爱。但凡是帝王,对于战功卓著的武将总有疑心,反而喜欢那些看着没心眼,粗鲁憨直的将领,安禄山正对了李隆基的脾气,不但得到释放,反而又命他担任营州都督,这以后的安禄山,不但打仗勇猛会来事,更很能送,对中央派来考察的各路官员极尽贿赂,很快飞黄腾达。到了公元742年,他已经是手握一方兵权的平卢节度使,成为唐朝十大节度使之一。

就在安禄山羽翼初丰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对手出现了——王忠嗣。

今人皆津津乐道盛唐武将多少数民族,其实盛唐时代若论战功,最杰出的,却当属汉族将军王忠嗣。王忠嗣是唐朝名将王海滨的儿子,其父战死在李隆基登基初年的灵州保卫战里,其后王忠嗣作为烈士后代,从小陪伴太子李亨读书,成为太子朝夕相处的好友,从18岁起就展现出不凡的军事天赋。18岁那年,王忠嗣只带800精锐,就攻破吐蕃大营,斩俘2000多,这个堪比汉朝霍去病的战功让李隆基看到了他的能力,这以后王忠嗣节节升官,在边境上屡立战功。他先是统兵击败了叛乱的突厥势力,与回鹘合兵一起平灭了突厥,然后又在抗击契丹的战斗中重创契丹,桑干河会战斩首契丹数万人,打得契丹可汗只身逃跑,原本势力一度强大的契丹,也因此暂时衰落下去,直到唐朝末年才重新做大。后来,他镇守河西,又发动了积石山会战,重创觊觎河西土地的吐蕃军队。在开元、天宝时代的唐王朝,他是彼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人物,后来被李白赞誉让吐蕃人“不敢过临洮”的哥舒翰,就是他忠心耿耿的部下。

这样一个强人,自然是安禄山所忌惮的。到了公元746年,王忠嗣一个人,已经身兼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4镇节度使,与彼时担任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成了邻居。安禄山的所作所为,自然瞒不过王忠嗣这位老军事家的眼睛,他曾经给李隆基上了详细的奏折,断定假以时日,安禄山必反。王忠嗣的理由是,安禄山不断找借口进攻北方契丹各部落,而且把大量的少数民族降兵收做己用,而且在安禄山进攻契丹时,王忠嗣曾受命来助战,他发现,安禄山的军队平时的训练科目,更多的是进行城池攻坚作战演练,而众所周知,北方游牧民族很少有筑城的,所谓的城池攻坚战,针对的目标当然是内地的城池了。在此之前,虽然张九龄等大臣也曾断言安禄山有造反之意,但李隆基并不在意,而王忠嗣的报告他就不能不重视了,毕竟这是他非常信任的将领。关键时刻,时任宰相的李林甫救了安禄山。李林甫对李隆基说,这不过是边将们相互妒忌,互相争功的手段而已.一句话,就让李隆基把王忠嗣的话抛到脑后了,安禄山也就躲过了一劫。不久之后,王忠嗣因为石堡城一战和李隆基发生冲突,更借机被李林甫诬陷与太子合谋,最终落得遭贬郁郁而终的下场,如果这位名将没有过早的谢幕,那么以他的才能,足够在叛乱发生初期平定安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