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风雨欲来,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第5/11页)

后来刘肇病重时,阴孝和私下说:“等我将来出头的时候,一定要把邓家满门抄斩。”刘肇病愈,阴孝和害怕自己地位不保,听取家人的建议以巫术蛊道来诅咒邓绥速死,以保全皇后之位。谁知,这事被告到了刘肇那儿。和帝大怒,以大逆不道之罪将相关人员全部逮捕。阴孝和被废去皇后之位,软禁在桐宫中,最终忧郁而死,阴孝和的父亲也受此事连累而自杀。

邓绥在阴孝和死后当上皇后,一直陪伴着刘肇,直到公元105年的冬天,刘肇离开了人世。未满周岁的刘隆是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也是寿命最短的皇帝。公元106年九月,登基还不到一年的刘隆不幸夭折,年仅两岁。因夭折而亡,故上谥号为“孝殇皇帝”,死后葬于康陵。汉殇帝夭折后,邓太后立清河王的儿子十三岁的刘祜为汉安帝,邓太后依旧临朝听政。

邓太后吸取前朝外戚专权势盛却结局悲惨的教训,在任用官员上比较公正,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要任用自家亲信来帮忙。邓太后的哥哥邓骘作为大将军,推举了不少贤能的人才,得到了天下人的赞扬。在邓太后临朝听政期间,虽然她独揽大权,但从总体上看,她勤政爱民,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她对外家的约束非常严厉,一切行动以维护刘家、保护刘家的利益为主。在她的管束下,邓家兄弟也全都遵纪守法,没有人敢胡作非为。邓太后的做法是明智的,这也是众大臣拥护她的重要原因。

公元121年,邓太后因病吐血身亡,年仅四十一岁。邓绥死后,与和帝合葬顺陵,谥号为熹皇后。根据古代谥法:“有功安人曰熹”,这正概括了她为汉室操劳的一生。在东汉刘氏政权动摇的情况下,邓太后的临朝听政起到了支撑汉室、安定民心的积极作用。

因为安帝在位期间不满于当傀儡皇帝,再加上乳母王圣经常搬弄是非,说邓绥的坏话,这都让他对邓太后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在他亲政后,邓氏家族难逃厄运,邓氏子弟均被削夺封爵,废为庶人;有些远流边郡,后在地方官的威逼下,被迫自杀。邓绥尸骨未寒,邓氏家族及其亲信蒙遭冤狱,天下无不为之痛惜。大司农朱宠就认为邓骘遭受无妄之灾,便用马车载着他的棺材,肉袒上朝,为他鸣冤。接着,众人也多称邓骘冤枉。安帝无奈,将其安葬在洛阳北邙山的祖坟之中。邓骘归葬之日,公卿同吊,莫不悲伤。一直到顺帝即位后,邓骘才恢复了名誉。

公元114年,阎姬便应召入掖庭,年仅十六岁。据说阎姬是一个非常漂亮而善解音律的女人,汉安帝一见阎姬,便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经常召见她,先是封她为贵人,次年又封为皇后。但是没想到的是,阎姬是一个心有大志的女人,热衷于权势,当上皇后就开始干预朝政,甚至暗中培植自身的势力。因为阎姬没有儿子,李贵人生了太子刘保之后,阎氏怕自己失宠便将李氏毒死。公元124年,阎氏因为害怕刘保太子将来继位后找自己报仇,便诬告年仅十岁的刘保谋反,逼迫安帝将太子刘保废为济阳王。

公元125年,安帝死于南巡途中,阎姬与哥哥阎显害怕京师大臣们拥立在京的刘保,便秘不发丧,只说皇帝病重。四天后,阎后才扶安帝之尸回宫发丧,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东汉前少帝。刘懿这时候只有两岁,按辈分来说是安帝的堂兄弟。阎姬为了达到掌权的目的,不管辈分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任命哥哥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掌握军政大权。这样,东汉刘氏王朝便由宦官专政改为外戚阎氏擅权。

公元125年,登基仅七个月的少帝刘懿病死,阎姬想故伎重演另立一个皇帝,结果还没来得及登基,中常侍孙程等宦官发生政变,斩杀阎显、阎景兄弟,消灭了阎氏势力,又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迎立济阳王刘保。公元125年十一月,刘保继位称帝,改元“永建”,是为汉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