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三百年间他第一(第4/6页)

于是乎,这些了不起的年轻人们就都聚在了一起,每日里行风雅之文,忧天下万众之事,日子过得既轻松又神圣,直到他们的带头大哥范仲淹与黑恶势力交上了火。他们再也坐不住了,之后才有吕大宰相的12字回批中的“……荐引朋党。”

朋党,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啊,你们知不知道就是这两个字,往远里说,把大宋的江山社稷给毁了;往近里说,你们把范仲淹直接废了。不过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孔、孟诸贤的圣人语录里并没有“祖宗家法”等内容,他们不该懂的什么都懂,而该懂的,却都不屑一顾。

“祖宗家法”,其中有言者无罪,但更有“异论相搅”。这一条不懂的话,就永远没有办法明白宋朝的官家们思维最核心的那部分是怎样运作的。

所以范仲淹和他的朋友们,就一直郁闷地生存、抗争、理想、破灭、继续抗争……直到沧桑到死。就像他们这时刚开始,就莫名其妙地遭受了第一次打击。

无论范仲淹怎样答辩、追问,吕夷简的12字箴言威力无穷,皇帝的处罚颁布——剥夺范仲淹京城一切官职,罢免其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在当年的五月九日,被贬到饶州去做地方官。

……这就是失败了?我居然失败了?范仲淹悲愤交集,可是前思后想,却不允许自己去触摸最根本的那句话:“该死的,难道说皇帝也疯了吗?!”这句话被他紧紧地扼杀在潜意识里,他所有的力量、信念之来源,都建立在对皇帝的彻底忠诚之上。

皇帝就是神,怎么会存心捉弄他呢?但事到如今,一定有错的人,会是谁?范仲淹苦思冥想,四下张望,他要找出那个关键所在,就算是输了,也要再尽最后一次力。但他的朋友们比他还要激动,已经先一步行动了起来。

前面提到的那几位声名显赫的年轻人在皇帝认可的“荐引朋党”的罪名下主动站了出来,我们就是范仲淹的朋党,他是个贤人君子,与他为朋,幸也!

看着是很失礼、很违法,甚至可以说很欺君了,但是做得光明正大。因为我们是“行天下之正路”,就是要让朝里的奸邪,对,就是首相吕夷简,要让他看到,没有谁能一手遮天,压制所有的正义之声!

多么的正义啊,那么多的热血,一时之间万众瞩目,群情激昂,就算没造反,也把朝中的大佬们吓出了一身汗。请注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就在这样的大场面里,欧阳修仍然是最为独特耀眼的一位大明星,原因就是他的招法实在是太匪夷所思,神妙莫测。就在大家全力以赴修理吕夷简的时候,他突然间转身往旁边冲,抓住了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反手就是一个大嘴巴,让所有人都记住,这是他的独门武功,招牌动作!

每当他不爽的时候,御史台、知谏院的兄台们就要小心,他指不定会抓住谁的脖子,来回狠抽大耳光。这回中招就是知谏院的右司谏高若讷。欧阳修写了封私人信件过去,大骂他身为谏官,尤其就是以前范仲淹的那个位置,居然眼看着吕夷简这个大奸邪在朝廷里横行霸道,却闷声不响。试问你还是个读书人吗?

每天还恬着脸出入朝堂,与士大夫为伍,真不知羞耻二字怎么写!

高若讷懵了,紧跟着就勃然大怒,要知道高先生也不是好惹的,刚刚结束的倒阎文应事件中,他就是带头提起弹劾的人。那是多么的勇敢,刚过去没到三个月,正回味无穷呢,突然就变成个胆小鬼、无耻人了?毛头小子欧阳修,你才多大,见过多少牛人,办过多少牛事,居然敢这样说我?!

但愤怒归愤怒,高若讷是个知法守法的人。他没有写信回骂。嗯,聪明,个人认为他骂不过欧阳修。而是把欧阳大才子的原信上交,请皇帝亲自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