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经营大清(第2/3页)

经过一番挑选,刘子光淘汰了一些人,又选中了一些人,在选中的人里面最突出的有三个人,分别是熊赐履、李光地和高士奇,三人中熊赐履年龄最大,是顺治十五年的进士,今年三十岁了,而李光地和高士奇都是康熙元年恩科的进士,还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三人都是南方人,熊赐履是湖广孝感人,李光地是福建泉州人,高士奇是浙江钱塘人,千里遥远的跑到北京来考进士做官,还居然考中了,说明确实有点真本事。

三人在汉臣中算不得出类拔萃的,官职也很低微,只是翰林院侍讲、庶吉士之类的微末文官,但是他们在回答刘子光问题的时候惊人的统一,都是说就是为了做官才来北京应考的,对于自己的前途,都是表示愿意从此忠于大帅,请注意是忠于大帅而不是忠于大明,这一点很容易忽略,但是却很重要,对于国家的前途,三人都侃侃而谈,一展所长,熊赐履从天下大势讲起,剖析了满清失败的种种原因和对未来的看法,大兴贸易降低税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他的建议。而李光地则从科技方面讲起,说满清不注重科学技术,故步自封才导致军事优势的丧失,未来的战争必将淘汰骑射这种曾经辉煌的战法,而是用大规模的火器部队代替,而维持火器部队则需要发展经济,不断进步,时刻保持科技优势。高士奇则表示要想兴旺国家,必要重视教育,人才是一切的根本,当今的科举制度已经落后,必须加以改革。

这三个人的见解比较先进,和刘子光的想法很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是爽快人,刘子光宁可使用真小人也不喜欢用伪君子,文人和武人一样,学得一身本领自然想换个封妻荫子,他们毫不避讳就是想做官的说法让刘子光觉得对胃口,这三人可用!

于是熊赐履被封为户部尚书,李光地被封为工部尚书,高士奇被封为礼部尚书,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还是要交给自己人做,兵部刑部也不能让外人把持,刘子光从红衫军里挑出来几个千户级别的军官担任了这些官职,可怜这些军官把红战袍一脱,就要当尚书大人,他们哪里会当文官啊,幸亏这个共荣小朝廷所管辖的范围不过是直隶一带而已,天津安平山海关又都是明军的军管之下,所谓六部的命令连京城都出不去,所以也不算太为难他们。

李光地向刘子光推荐了两个人,钦天监的洋员南怀仁和翰林院侍讲戴梓,南怀仁是帮康熙铸造大炮的功臣,而戴梓则是自幼喜爱机械、兵器,对此道颇有研究。

刘子光很高兴,将两人收归帐下,算做红衫军的人,等回南京的时候一并带回,南怀仁原本惧怕刘子光恨他帮清国铸造兵器而降罪,哪知道不但无罪,还能去南京传教,自然满心欢喜,而戴梓能去梦寐依旧的南京大明皇家科学院京师理工大学堂学习,更是开心的了不得。

北京城尘埃落定,满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朝廷里根本没有满人的位置,仅有的几个四品以上官职还是副职,为了保证太和殿上有几个满人装点门面才刻意保持的。八旗兵们没了兵器没了战马,每日只能蹲在兵营里坐吃等死,不过有小道消息说朝廷就快派他们出去打仗了,刘子光才不会放过他们这群不安定因素,只等时机合适便会将他们打乱建制,和绿营汉军混编,发到山西去抄西夏人的后路。

不出刘子光的所料,南京的危局很快就解决了,上海水师的炮舰逆流而上,封锁了洪承畴的退路,镇江、芜湖、合肥、江南各州县的勤王兵马也一起向南京开进,虽然不算精兵,但是多路开进也是很能给清军造成压力的。

南方水网密集,骑兵难以发挥优势,那顺格日勒的部队搞了几次围城打援都失败了,想狙击人家结果被引到沼泽里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