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外交家随何(第2/3页)

话到这里,英布听进去了。自从称病不出以来,英布知道项羽对自己不满,他了解项羽猜忌又火爆的脾气,很是恐慌不安。他之所以接待随何,就是想为自己留一条退路。此时,英布点点头,嘴里蹦出三个字来:

“请奉命。”

英布接受了随何带来的刘邦的提案,秘密答应背楚归汉,由于事关重大,局势尚在观望之间,他不敢稍许走漏了消息,也再三告诫随何保密。

就在这个时候,项羽的使者也来到了六县,敦促英布迅速发兵,与楚国一道进攻汉国。随何得到了这个消息,担心事情有变,他当机立断,来到英布会见楚国使者的王庭,径直上座说道:“九江王已经归服了汉王,楚国凭什么要九江王发兵?”

事情突如其来,英布愕然未能反应。楚国使者当即起身退席。随何趁势对英布说:“事情已经这样了,请大王杀掉使者,迅速举兵与汉王协力攻楚。”

本已受到项羽怀疑的英布没有了退路,只得一不做二不休,不得不回应随何道:“那就按照你的话办,起兵攻楚。”

于是英布下令杀掉项羽的使者,征调军队,攻击楚国。

随何说动英布叛楚归汉,意义非同寻常。短期内呈现的结果,正如刘邦方面所预计的,由于英布叛楚归汉,项羽不得不分兵应对九江方面的叛乱,他派遣大将龙且和项声统领楚军别部南下迎击英布军,大大地削弱了乘胜追击汉军的攻击力,延迟了一举西进深入的步伐,使刘邦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得以在荥阳—成皋一带稳住阵脚,形成相持的局面。

放长远来看,项羽不但失去了一名最得力的勇将,而且增添了一个可怕的敌手。从此以后,楚国失去了安定的后方,经常性地面对腹背受敌、两面甚至多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垓下决战的胜利,英布参战和九江国的反楚归汉是重要原因,败逃中的项羽,在阴陵(今安徽定远)被农夫欺骗迷路,在东城(今安徽定远)苦战绝望,在乌江(今安徽和县)拔剑自刎,他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经过的地点,都在英布所领的九江国境内,似乎也显示了随何说动英布叛楚归汉的意义。

策反英布叛楚归汉,可以说是楚汉相争中最大的成功外交,这次外交的发起者,是张良,而促成这次外交的最大功劳,当然归属随何了。随何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机警果断,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技巧,成就了中国外交史上一桩经典范例。两百年后,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在鄯善国使用几乎同样的方式,又一次获得了外交的成功,成就了另外一桩千古流传的美谈[4]。

随何其人,史书并没有为他立传,有关他的事迹,除了出使九江国的事情之外,我们几乎就不大知道了[5]。不过,史书上还有一点零星的记载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洛阳宫中大摆酒宴,款待功臣,评功摆好。汉王朝是刘邦集团马上打下来的天下,又沿袭了秦王朝按军功行赏的制度,非军人的文吏们,是不大摆得上桌面的,特别是读过点诗书的儒生,最被刘邦看不上眼,常常被羞辱奚落。随何大概是多读过几本书,又不曾带兵打过仗,酒席上也被刘邦拿来开涮。喝得高兴的刘邦,指着随何的鼻子调侃道,“至于你小子,不过一腐儒而已,打理天下,难道能够使用腐儒吗?”

机警的随何一听,当即跪下,不紧不慢地反问道:“当初大王进攻彭城,项王远在齐国,那时候,陛下发步兵五万,骑兵五千,能够攻取九江国吗?”

刘邦一时语塞,失了嘻嘻哈哈的劲头,勉强答道:“不能。”

随何继续说道:“那时候,陛下让臣下带领二十人出使九江。臣下一到九江,就使九江举国归服,遂了陛下的心意。如此计算下来,臣下的功劳当超过步兵五万,骑兵五千。然而如今,陛下称随何为腐儒,说打理天下安用腐儒,不知道这话又是从哪里说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