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江河残破,赫赫盛唐不归路(第9/11页)

李豫是依靠元载的帮助,才杀了鱼朝恩。但是杀死鱼朝恩之后,李豫又开始厌恶元载的专权,元载喜欢聚敛财物,他家珍宝财物不可胜数。李豫一直寻找机会消除他,终于在鱼朝恩死后的第七年,找机会杀了元载。

鱼朝恩和元载死后,唐代宗李豫总算是汲取了教训,不再重用宦官。然而,在李豫手中得到抑制的宦官势力,到了他儿子唐德宗手中,又重新死灰复燃。

荡平余孽,大乱之后山河日下

宝应二年(763年),当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祸根史朝义上吊自尽后,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百姓们本以为可以就此忘记多年来的战火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无尽的痛苦。但是帮助大唐收复洛阳的回纥军队开始大肆烧杀抢掠,长达三个月之久,城中的大火着了十几天都不灭,死去的百姓多达数万人,血流成河、惨不忍睹。那时正值数九寒天,粮食被抢走了,房屋被损毁了,城中幸存的百姓饥寒交迫,衣不蔽体。由于尸体堆积成山,无人清理掩埋,所以瘟疫蔓延了整座城,中原各地一片萧条。

尽管损失惨重,但是李豫认为叛军已灭,大功告成了。于是,改元广德,大赦天下。唐代宗李豫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开始变得多疑起来,他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再一次发生,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他招降了安史叛将,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将和亲族一律不再追究。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达到李豫期望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将成为唐朝的节度使之后,形成了藩镇,在各自的统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成为地方的割据势力。

李豫还对各级官吏加封官爵,但是不再过度信任文武百官。他开始无端地猜忌一些忠臣,总是疑神疑鬼地觉得对方要造反。郭子仪在唐肃宗执政时期,因为平叛安史之乱立下大功,被升为中书令,封为汾阳郡王。但是等到唐代宗执政时期,郭子仪虽然依然在朝中威望很高,却被李豫百般怀疑,总是处处为难郭子仪。朝中那些掌握军队的将领看到李豫对功臣郭子仪的态度,纷纷对朝廷有了顾虑,都不想交出兵权和辖区土地,而是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地盘,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这样就使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多,藩镇割据的局面一度失控。

成德、魏博、幽州三镇是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被称为河朔三镇。李豫为了缓解矛盾,不仅没有制止河朔三镇的割据势力,反而给他们很高的待遇,一再姑息,这使得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也更加肆无忌惮,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甚至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完全独立,形成了独立的王国。他们的职位都是父子或兄弟相袭,或者由部下推举,强迫皇帝承认。李豫对藩镇势力一直敢怒不敢言,一直想找个机会杀杀他们的气焰。

大历十三年(778年),众多割据势力中的其中一位李正己,觉得尽管自己独霸一方,但是仍然需要笼络一下朝廷。于是他上表李豫,表示愿意对朝廷提供财政的援助,捐赠资金高达三亿钱。当时的朝廷经济十分困难,长安的很多京官要靠借贷过日子。唐代宗李豫很想收下这笔钱,以解财政之渴。但是他知道,这笔钱可不好拿,一旦拿了人家的钱,就等于被李正己收买了,以后他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朝廷也不敢去指责他。但是李豫转念一想,那李正己本来就已经很嚣张了,如果不收下,他一定会说朝廷不给面子,如果闹僵了,势必是一场恶仗,不仅损兵折将,本来就亏空的国库会雪上加霜的。李豫感到十分为难,宰相崔祐甫给他出了个主意:“陛下,李正己既然给朝廷送钱,那您就要显示一下自己的风度。名义上收了,但是不能真的收,而是以朝廷的名义发给李正己的部下当军饷,从李正己那里拿,再用于李正己的部下,这样既不会让李正己落下话柄,又能让将士们感谢朝廷,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让天下都知道朝廷爱军民,不贪财物,这样就树立了好形象,何乐而不为呢?”李豫听了很高兴,按照崔祐甫的主意办。这招果然十分高明,朝廷借花献佛收获了民意,给了地方藩镇势力一个下马威,然而这种小手段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形势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