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僵局,1945~1953(第12/27页)

美国的介入让朝鲜迅速取得“革命”胜利的计划没有得逞。尽管如此,正如苏联档案表明的,斯大林已经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准备发动凶猛的突袭。1950年8月27日,在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共产党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Klement Gottwald)的电报中,这位苏联领导人解释了他对亚洲战争的看法。他说,在联合国宣布朝鲜为侵略国的关键表决中,苏联有意投了弃权票。这一步是经过精心算计的,为的是用对朝鲜的武装干涉“缠住”美国人,联合国也会因此而“浪费其军事上的声誉和道德上的权威性”。如果朝鲜在战争中撑不下去,中国就会开始帮助它。而“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不可能对付得了拥有庞大军队的中国”。在斯大林看来,如果中美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那是件好事。那会使苏联有更多的时间增强实力。另外,它还会“分散美国的注意力,使之从欧洲转向远东”。而“第三次世界大战会被无限期地推迟,这就为巩固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两年,这位苏联领导人依照上述想法采取了行动。他成功说服了毛和中国共产党人入朝与美国作战。他告诉他们,美国不敢使战争升级。他甚至夸口说苏联不怕与美国人对抗,因为“我们加起来要比英美更强大,而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德国除外,它此时还不能给美国提供任何帮助)在军事上不足为虑”。

实际上,这位谨慎的阴谋家是打定主意不跟美国在亚洲和欧洲过早地发生冲突。和在朝鲜上空与美国人战斗的数百名苏军飞行员一样,斯大林对美国的空中力量也十分忌惮。苏联的飞机工业以及雷达和防空能力在1951~1953年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落后于美国。苏联核武库中的炸弹很少,而且没有办法把它们投放到美国。就像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Sergei Akhromeyev)元帅在23年后告诉外交官阿纳托利·多勃雷宁的那样,对于美国的核打击,斯大林仍然必须依靠核打击之外的反击手段。这实际上就意味着苏军必须在东德维持一支装甲力量,以便能够对北约军队发动闪电战并占领直到英吉利海峡的整个西欧。据阿赫罗梅耶夫说,斯大林相信,可以用装甲威慑反制美国的核威慑。除此之外,斯大林还在1951年1月指示所有的中欧卫星国,要在两三年内“创建一支强大的现代的军事力量”。这支辅助力量会让苏联在陆上的优势看起来更加明显。

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争,苏联的这些军事计划把德国变成了主战场,从而大大提升了民主德国的战略地位。随着雅尔塔国际秩序的瓦解和斯大林与毛在远东采取革命激进主义,这种新的形势预示着苏联的对德政策需要有所改变。起初,民主德国是被排除在这场紧急的军事动员和生产运动之外的。斯大林仍想利用德国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去实现各种政治目标:扩大北约内部的分歧;拖延并干扰西德重新武装的过程;为在东方的备战做掩护。苏联宣传人员对几位纳粹时代的将领参与西德军队的创建工作大肆渲染。1951年9月,斯大林和苏共政治局指示德国社会统一党的领导层给西方列强出点难题——建议举行“全德选举,以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和平的德国”。这是个宣传性的试探。克里姆林宫从来没打算举行这样的选举,因为共产党人肯定会输掉这种选举。

东德领导层以其一贯的笨拙开展了这场运动。就如诺曼·奈马克和霍普·哈里森(Hope Harrison)两人所言,民主德国的各位领导人不过是莫斯科的意志的工具和传达者。他们暗中想把民主德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像在中欧其他国家一样,搞清洗和改造。临时政府的角色——把与西方的谈判拖下去——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而牵涉到西德武装力量的欧洲防务共同体(EDC)计划给了乌布利希及其同事以新的理由,要求民主德国全面融入共产主义政治军事集团。特别是在1952年初,他们试图利用西方列强即将签署提升西德主权的协议(“一般性条约”)和欧洲防务共同体协议的机会,要求莫斯科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