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父子(三)(第3/4页)

“这些年,天下再乱,皇帝死得再多,都丝毫影响不了他们冯家。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或者换皇帝,他们冯家都能多几个门生弟子出来当官。后唐的,大晋的,契丹的,大汉的,甚至可能还有南唐和后蜀的。真可谓是流水的朝廷,铁打的冯家!”

“你想想,如果他死在此处,幽州的官吏又查到咱们几个恰好从此经过。消息传出去后,冯家会轻易罢休么?即便不公开报复,发动弟子门生给长辈们添点儿乱,也是没完没了的麻烦!”

“唉——!”

“唉——”

说到最后,二人都摇头叹气,都觉得胸口又闷又沉,仿佛堵上了一块石头般沉重。

韩晶和宁子明两个,听得瞠目结舌。谁都未曾想到,天底下居然还有如此人物,如此活法!

特别是韩晶,家世在契丹这边也堪称显赫,对官场上的诸多花样不能算一无所知。越往深处想,就越觉得冯家的诡异与可怕。到最后,额头上竟然见了汗。一边抬起没受伤的胳膊偷偷地擦,一边瞪圆了水汪汪的眼睛摇头,“怎么,怎么可能?你们刚才说的可都是真的?既然知道他们一家都是无耻之尤,那么多皇帝,为何,为何不设法斩草除根?”

“说得容易,做得难啊!”柴荣又叹了口气,将头转向远方,意兴阑珊。

“一个原因是冯家的人,很少主动挑起事端,主动被抓到把柄,平素大抵上总能遵纪守法。包括冯道替耶律德光出谋划策,也是奉了晋高祖的命,责任不在他。至于恭迎潞王,耽误整军备战时机等,理由更充足。不想令生灵涂炭么!明知道打不过,宁可牺牲自己名节也要保全军民百姓。这哪是里无节操啊,这是圣人所为,应该被史册大书特书的圣人所为!”赵匡胤也叹了口气,咬牙切齿地补充。

“那也有办法杀了他啊?皇帝想杀一个人,还怕找不到罪名?”韩晶依旧无法相信,摇摇头,继续低声假设。

“问题是,他的确很能干啊!教出来的子侄,门生,个个都是干才。礼仪,刑名、度支、还有农桑、水利,没有他冯家人干不了的。并且广结善缘,走到哪都能混得好人脉!”赵匡胤又叹了口气,幽幽地补充。“杀了他,就不能只杀一个,连杀人带降职,波及就是一大片。必然引发朝政动荡不说,新换上来的人,还未必比他们人品好,还未必比他们好用。况且这么多年,兵荒马乱的,朝廷上哪去找那么多人品好,且非常能干的读书人去?换一个人品更差的上来,还不如凑合着用他冯道呢!好歹他冯道是出了名的不愿意惹事,没野心!”

“读书人稀缺,越难选才!”

“选来选去,不过是从张家选到李家,然后又拐着弯转回张家罢了!顶多出一两个倒霉蛋,整体上,这伙人还是轮番受益,轮番当官儿!”

“无论是谁做皇帝,最后还得用到这群人!”

“所以他们有恃无恐,不在乎改朝换代,不在乎生灵涂炭!”

“这,这……”韩晶和宁子明两个摇着头,再也没有任何话说。

“人都说中原之乱,起因是武夫当国。谁曾想到,不仅仅是武夫当国,士大夫,读书人,这帮家伙,早在百年之前,就已经全烂了肚肠。”柴荣捡起一块石头,狠狠地丢在水面上,溅起巨大的水花。

“并且他们教出来的弟子门生,比他们还要无耻,还要阴险!”赵匡胤也捡起一块石头砸进去,溅起更大的水花,与先前的水花交叠在一起,令临近的河面变得起伏不定。“只管给自己大捞特捞,欲壑从来就填不满。无论做了何等无耻之事,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彼此之间互相遥相呼应,颠倒黑白。而寻常百姓又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到头来,还不是都听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