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现代设计的前奏:“工艺美术”与“新艺术”运动(第2/47页)

为了炫耀国力,展示工业革命带来的伟大成果,英国在1850年提出了举办世界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的建议,得到欧洲各国的积极响应。此事由英国的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 of Saxe-Coburg and Gotha, 1819—1861,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主持,亨利·科尔(Sir Henry Cole, 1808—1882)等几位皇家艺术、制造业、商业促进委员会(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委员具体筹办。地点选择在伦敦海德公园内。

1851年在“水晶宫”举办的伦敦世界博览会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设计的发展,那就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开始。事实上,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现代建筑的发展,但这种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历来在建筑史中很少得到充分的讨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比尔·莱斯贝罗(Bill Risebero)在他写的《现代建筑和设计》一书中曾试图突破这点,笔者在1996年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也曾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展开论述,目的当然是希望解释各类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提出设计的发展共性问题。也希望通过这种论述,引起国内设计理论界、建筑理论和建筑史界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

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内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正式名称为The Exhibition of Art and Industry,史书上也常称作The Great Exhibition),是设计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显示欧洲已经出现了一种和以往不同的中产阶级消费文化,追求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社会转型、个性特点,展示华丽、进取精神面貌的产品。在以往所有时代里,装饰和工业美术(industrial arts)从未得到过如此广泛的关注,引起如此强烈的兴趣,激起公众如此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关注、兴趣甚至已经跨越了当时存在的阶级藩篱。

伦敦博览会的展场。

巴黎the Bon Marche百货公司。

巴黎the Bon Marche百货公司室内。

这一届伦敦展览会大大扩展了以往曾在巴黎举办过的工业展览的规模,共展出1.4万件产品,其中一半来自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在6个月的展期内,吸引了超过600万观众,其中相当多人来自英国国外,从而使得这次展览真正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虽然所有的展品并不出售,但观众得以如此近距离地观赏这些产品,感受它们的华丽气质,更加激励了中产阶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让他们相信这样的欲望是可以实现的。历史学家托马斯·理查兹(Thomas Richards, 1878—1962)认为,这届展览表明:社会已经为工业产品提供了一个相应的巨大的空间。水晶宫展览之后,在1860年代,发明者、制造商和零售商们不失时机地着手将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转化成崭新的购物体验。随着1869年第一家百货公司“the Bon Marche”在巴黎开张,梅西公司(Macy's)在纽约,万纳市场(Wanamaker's)在费城,谢菲尔德(Serfield)在伦敦相继成立。这些商品门类齐全的大型百货公司不仅用其庞大的多层建筑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也以合理的价格、不时举办的降价销售等促销活动点燃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潮。反过来,也促进了更加大量、更加多样的批量制成品的设计和加工、制造,对于更低价格、更好质量的产品的需求日增,从而促进了工业制品(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民生用品)的设计和制造、销售。

除了上述的具体影响之外,“水晶宫”展览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引发了对于现代设计思想的讨论。针对部分展出的工业产品采用古典主义风格装饰,也包括“水晶宫”采用古典主义设计风格的倾向,一部分人认为这种趋向不可取,现代设计与古典风格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因此造成形式与内容的分离,也造成功能与形式的脱离。比如德国建筑家戈特佛里德·萨姆帕尔(Gottfried Semper, 1803—1879)就曾经提出,美术必须与技术结合,提倡后来我们称为设计的实用美术。但与此同时,他却认为问题的产生原因来自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认为正是由于采用机械化批量生产,产品和建筑才缺乏人情味,缺乏品位,因此反对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所以他虽然一方面是提出设计重要性的先驱,但是他所期望的方式却是恢复手工艺传统,在设计发展中具有后退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