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六章 储君之疑(第2/3页)

楚欢“哦”了一声,裴绩已经解释道:“当初太子和汉王争夺储君之位,而齐王身居宫中,这局面当然是皇帝一手造成,许多人都是盯着太子和汉王,很少人发现宫里还隐着齐王,即便是齐王已经到了出宫开府的年纪,宫中依然没有动静,我一直以为皇帝是在有意保护齐王,坐等机会,到了时机,便会改立太子。”

楚欢有些惊讶道:“大哥难道早就知道太子之位不稳?”

“皇帝当然不会让一个连路都走不了的皇子君临天下。”裴绩叹道:“只是我终究还是自作聪明了,我一直以为皇帝早就安排好让齐王继承大统,现在看来,我只怕是看错了。”他目光闪动,“这一次让太子监国,那就是放任太子党独大,不出意外的话,等若是承认了太子的继承权……既是如此,他当初又何必让齐王出宫开府,又何必坐视齐王党成势,与太子党争锋相对?”

楚欢轻声道:“汉王党覆灭,皇帝要制衡太子党,所以扶持齐王继续制衡太子。”

“这本来是一种解释,我甚至以为那时候扶持齐王,已经是有意让齐王上位,用不了多久,就会废太子立齐王。”裴绩叹道:“可是现在看来,皇帝这一次将监国之位交给太子,也就是没有废太子之心,那么又何必多此一举,扶持齐王制衡太子?现在看来,扶持齐王不但没有制衡太子,却是让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仇视,难道这就是皇帝想看到的?这……于情于理都是不能解释的。”

楚欢听裴绩这般说,亦是觉得事情十分古怪。

虽然皇帝老迈,但是楚欢并不觉得皇帝因为年事已高就已经变得老迈糊涂,至少在楚欢看来,瀛元能够打下这样一座江山,当然是武勇与狡猾兼备之人,做事情也必然不会心血来潮,作为一个久经世事的皇帝,一直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之中,无论做什么事情,必然是心中早有计划。

就比如选择继承人之事,关乎国运,对于皇帝来说,或许是除了他追求长生不死之外的最大一件事情,这样一件事情,他当然不可能心血来潮临时决定,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

此番已经将监国之权交给太子,按照裴绩的说法,几乎等若是确定了自己的继承人。

如果说在汉王和太子相争之时,皇帝还在斟酌储君的人选,那么通天殿事件之后,皇帝应该就已经明确了心中的储君人选。

如果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让太子继承大统,那么扶持汉王,固然有制衡太子的用意在,定然也有考验汉王,斟酌储君之意。

毕竟除了太子,可以立为储君的,有汉王和齐王两人,皇帝在排除太子之后,不动声色考察齐王和汉王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说皇帝一开始就确定要让齐王继承大统,那么扶持汉王,依然可以说得通,皇帝担心太子独大,所以扶持汉王制衡太子,目的就是为了遏制太子的势力,等到齐王成熟,在太子和汉王两败俱伤之际,改立齐王,太子和汉王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但是通天殿事件之后,皇帝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斟酌。

汉王退出储君之争,能够继承大统的,只有太子和齐王,如果皇帝真的没有想过让太子继承大统,那么扶持齐王,准备废长立幼,那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果皇帝依然确定太子为储君,并无意传位于齐王,那么根本没有必要扶持起齐王党,毕竟党争对国本必定存在伤害,如果确定了储君,自然就该给后继之君一个平和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扶持齐王与既定的储君相抗,于公对国家无益,于私对兄弟的情谊更是一种极大地破坏,除非皇帝脑子不正常,否则决不至于如此。

可是现在的情况,皇帝已经将监国之权交给了太子,那么他之前所做的安排,无论是对社稷还是对自己的家族,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